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责任

《分子植物》:“折桂”全球植物科学期刊|中国科技期刊高水平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 2024-09-13     信息来源: 社会责任

  习指出:“要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和数据平台,发起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鼓励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率先在我国期刊、平台上发表和开发利用。”这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指明了方向。

  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进军世界科学技术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为贯彻落实《意见》,中国科协等7部门联合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推动科技期刊改革发展,力探索中国科技期刊高水平发展之路。

  5年来,在“卓越计划”的支持下,我国高水平期刊数量持续增多,部分优秀期刊跻身世界一流阵营,学术水平与发文规模同步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明显地增强,集群化办刊改革取得实效,期刊发展生态显著改善,中国科技期刊界的信心得到了空前提升。

  去年,科睿唯安发布的2022年度《期刊引证报告》显示,《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影响因子为27.5,在238本植物科学领域SCI期刊中排名全球第一。

  《分子植物》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于2008年创刊。《分子植物》是如何用16年时间一步步成长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

  “成绩来之不易,也是长期努力的回报。”《分子植物》执行主编、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期刊中心主任崔晓峰说。

  《分子植物》的诞生与成长,伴随着中国植物科学研究的发展。“我们这本期刊的创办,正是基于拟南芥和水稻等模式植物基因组序列完成、分子遗传学手段大范围的应用基因功能研究、植物科学研究进入分子和组学时代的科研大背景。”《分子植物》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斌表示。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正在形成全球又一个植物科学研究高地。然而,我国虽是农业大国,尚未有一本植物科学领域研究类期刊真正走向国际。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办一本属于中国的国际化一流植物科学英文期刊成为中国植物科学家的共识和呼唤。

  2008年诞生于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300号园区的《分子植物》,扎根这片“沃土”,开启了探索之路。

  “《分子植物》靠的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韩斌表示,一本好的学术期刊离不开客观公正的办刊原则、正确的办刊方向和优秀的学术期刊人才。

  《分子植物》从始至终坚持高水平办刊原则和国际化办刊理念,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品牌,逐步建立了一流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质量控制体系和发行渠道,搭建了“分子植物”系列国际会议、前沿论坛、在线研讨会和在线讲座等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利用多方式、多途径进行宣传推广,不断的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截至目前,《分子植物》已被全球8000多家研究机构订阅,每月全文使用量接近20万次。

  崔晓峰表示,《分子植物》在创办后有力支撑了中国植物科学的发展,为中国植物科学家发表重要成果、争取“话语权”,让我国重要植物科技成果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阵地”。

  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耀光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先后培育出两种水稻新品系——紫晶米、赤晶米,稻米中分别富含花青素、虾青素,对于改善我国营养缺乏地区人群的健康情况意义重大。《分子植物》以封面论文的形式连续发表刘耀光团队的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分子植物》见证了我国植物学科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为我国植物学科在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和展示提供了重要平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钱前如是评价。

  2023年,在上海市科协主办的“2023上海科技期刊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会”上,韩斌和《分子植物》编辑部主任杨箫分别被授予2023上海科技期刊杰出科技人物、2023上海科技期刊优秀青年。

  “《分子植物》坚持人才至上的理念,把引进和培养人才放在办好期刊的重要位置,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支由8人组成的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较强学术背景的专业编辑团队。”崔晓峰介绍。

  这本期刊的所有科学编辑都有博士学位、博士后经历,多数在欧美不同国家学习或工作过,专业涵盖植物科学的不同方向,使得编辑部拥有很好的专业氛围。高效、高质量出版始终是他们坚持的原则,从稿件接收到完成编校的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可以在18天内完成。

  “借鉴很多国际顶尖期刊的经验,《分子植物》建立了稿件的专业科学编辑负责制,从而更好为稿件的科学内容把关。”杨箫说,作者和评审专家可以针对稿件的任意的毛病与编辑沟通,编辑都会及时回复。“对于没达到标准的稿件,我们还需要写出具体修改意见,以便帮助作者加强完善稿件,达到发表的水平。”

  编辑部每周召开稿件集体讨论会,每位编辑把自己处理稿件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交流意见和建议。“这种方式有助于给稿件一个更为客观、全面和公正的评判。”杨箫说。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分子植物》一方面坚持客观、公正且高效的国际同行评审,另一方面重视学科前沿和热点,通过组稿和约稿等提升期刊学术质量。

  “我们持续关注具有原创性、重要影响力的科研论文,特别是中国科学家的原创成果。”崔晓峰说,“我们从大量投稿中通过专业眼光和严格的标准优选论文发表,对所有稿件一视同仁,不会讲情面。”

  《分子植物》非常强调走在科学前沿。2012年第三代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问世,《分子植物》第一时间给予关注,如今已成为发表植物基因编辑领域论文最多的刊物,引领了该领域发展。

  “我们要积极地跟一线科学家和团队交流,多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多走访实验室,和科研人员建立联系、增进了解和信任,争取让他们愿意把最新研究成果在我们这里发表。”崔晓峰号召编辑部主动出击。

  2022年,《分子植物》启动了植物科学领域“科研新星”的全球遴选,每年举办该活动,3年来已遴选出13位“科研新星”。“我们大家都希望通过与全球高水平年轻学者一同成长,成就期刊新高度。”崔晓峰说。

  《分子植物》组建了国际化编委会,由来自22个国家,包括30名国内外科学院院士在内的100余位科学家组成;期刊品牌得到国际科学界认可,国外投稿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稿占45%以上。

  不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并不能简单理解为“高比例国际来稿”。相反,近年来,国内来稿比例从原来的1/3上升到一半以上,但期刊影响因子不降反升,这说明国内优质稿源发挥了强劲的支撑作用。

  “一般我会根据文章的重要性、创新性等因素进行判断,做出投稿选择。如果我认为一项科研工作在领域内具有极高创新性且是同行高度认可的,就会把《分子植物》作为首选。”湖南大学教授于峰说。

  这体现出我国科学家对本土科技期刊的信任和期许。一方面,关乎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理应是中国本土学术期刊的关注重点;另一方面,国内学者愈发意识到本土期刊的重要性,愿意将好论文率先投稿给《分子植物》。

  对于“善待国内来稿”这一编辑部不成文的准则,崔晓峰这样理解:这“既促进和引领中国植物科学的发展,又通过介绍中国特色的研究促进世界植物科学的多样化发展”,同样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期刊”的意义。

  韩斌表示,中国科技出版业要热情参加国际出版组织,参与全球行业合作,才能更有话语权。关起门来搞竞争是没有前途的,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机制,实现更广泛的交叉融合,才能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分子植物》正是这样做的。创刊初期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2015年开始与《细胞》合作出版,进入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出版和发行渠道。此外,创办“分子植物”系列国际会议,每次会议均吸引了来自全球10多个国家的300至400名代表参加,有助于提升我国植物科学研究和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分子植物》2016年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A类项目支持,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项目。2020年,它有了一本姊妹刊——《植物通讯》(Plant Communications),首个正式SCI影响因子突破10分。

  韩斌希望,这两本姊妹刊脚踏实地,严格按科学标准做事,让优秀科研成果在全世界内传播得更广,“联袂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多科技话语权,助力我国植物科学研究的发展、创新和国际化交流。”

  “把中国的原创研究成果呈现好,让它们在世界学术舞台上闪光。”对于期刊的未来,崔晓峰表示,“希望《分子植物》不只成为发表论文的平台,还要围绕期刊打造科研生态圈,更好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

上一篇:《中国科学院院刊》:高端科技智库的“领跑者”|中国科技期刊高水平发展之路

下一篇:山东青岛:抛弃防空洞养出全国特质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