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城市手刺:全国榜首雄关——嘉峪关
新华社甘肃嘉峪关7月6日奥运专电(记者连振祥、宋常青) 北京奥运会火炬7月6日在嘉峪关关城进行甘肃第二站的传递。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制作规划最为壮丽、保存程度最为无缺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榜首关隘”之称。
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把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邻近烽燧、墩台犬牙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地形天成,攻防兼备,与邻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备构成了紧密的军事防护系统,又被称为 “全国榜首雄关”。嘉峪关坐落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6年的前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出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
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竣工。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然后置关,有关然后建楼,有楼然后筑长城,长城筑然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修建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地,城内有城,郊外有壕,构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长城内外城台、墩台、堡城漫山遍野,一起构成了嘉峪关完好的军事防护系统。关城内现有的修建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游击将军府初建于明隆庆年间,是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戏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掌管修建,系其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关帝庙属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507年)重修之修建。文昌阁始建于明代,在明清时为文人墨客会友、吟诗作画、读书的场所,到了清代末年成为文官工作的当地。
在嘉峪关西门外百余米处,有清代刊立的“全国雄关”石碑。清嘉庆十四年(1809)肃镇总兵李廷臣观察嘉峪关防务时,见这儿南有祁连雪山,北有黑山,关势宏伟,便写下“全国雄关”四字并勒石为碑。给后人留下了永久的留念。1987年,“万里长城—嘉峪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文化遗产名录》,1961年被国务院发布为榜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