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解读:日本寓军于民的军工体制

发布时间: 2023-09-23     信息来源: 信息公开

  近年来,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越来越活跃。尤其在军事方面,日本多次热情参加美国主导的军事演习,打破长期以来的对外武器禁售框架,动工建造两艘新型准航母,高新武器频频登台亮相,日本武器在全球军工市场上初露锋芒。

  日本自卫队,这支“二战”后“基于防御和救援的军队”,如今正渐渐地站在风云突变的亚太舞台的前沿。而在这支不断扩张的军队背后,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支撑的庞大的军工产业。三菱、川崎、新明和、日本制钢所、小松、美弥……这些各有所长、相互竞争的日本军工企业正是打造日本自卫队的“国防族”。

  2011年11月27日,日本政府甩出一枚“政治手榴弹”,炸掉了其坚守了44年的 “武器出口三原则”。自此后,日本将允许本国公司与其他几个国家合作研发武器,放宽武器和技术出口。

  同一天,具有日本“财界总理”之称的日本经团联会长米仓弘昌称赞这是“划时代的举措”。经团联一直是影响日本政治方向的一股强大力量,日本政治家几乎没人不想得到经团联支持。

  早在1995年5月,经团联的防卫生产委员会就向日本政府呼吁,日美两国共同开发的F-2战斗机投入批量生产后,应允许一部分零件向美国出口。2004年,经团联在日本政府修改《防卫计划大纲》时提出“有必要对武器出口三原则进行再研讨”。2009年7月,日本经团联再次向日本政府建言,呼吁在当年末修改《防卫计划大纲》时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以便让日本公司能够参加战斗机等尖端武器的国际共同开发。

  事实上,经团联代表的是日本经济界的意志,而此次日本政府的决定将对日本经济界是空前的利好。此前日本的军工产业由于客户单一而开工严重不足并且武器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过高,放宽“武器出口三原则”无疑具有巨大的诱惑力。这也是经团联积极要求制定新的武器出口原则的原因所在。

  日本拥有三菱重工、新日铁、川崎制铁等一批半军半民的军工企业,拥有雄厚的基础设施和强大的制造能力。有研究表明,“武器出口三原则”一旦被全面突破,日本很可能占据全球战舰市场60%的份额。

  因此,对于日本政府的这个决定,三菱重工等军工方面的业界普遍表示欢迎,认为“这将有利于维持提供生产和技术基础”。对日本航空产业而言,三原则的放宽也是多年的夙愿。兼任日本航空宇宙工业协会会长的三菱重工会长佃和夫在不久之后12月22日召开的业界联谊会上致开幕词时非常期待的说,“我们期待三原则早日得到重新评估”。

  日本寓军于民的体制形成于二战之后,当时,由于受“和平宪法”的制约,日本没有官办的专门从事武器装备生产的工厂,而是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建立了以私营企业为主的军事工业,把战争潜力深藏于民间。寓军于民的政策,使得日本很多企业都拥有军工背景。

  二战后,日本军事工业曾一度彻底瓦解,但随着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的爆发,日本军工企业又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日本政府为了保持军工企业对军事装备生产的积极性,防止其设备和技术力量转向别的产品生产,对军工企业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扶植措施。如防卫厅每年同一些主要企业签订合同,保持必要数量的军事订货,并提高价格30%左右,以吸引和鼓励企业从事军品生产。

  日本政府还每年安排一些自卫队退役高级官员到各主要军工企业或军工行业组织内担任要职,加强军队与企业的联系;另一方面支持“日本兵器工业会”、“日本造船工业会”、“日本防卫装备工业会”等一些民间军工团体,也起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

  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经团联认为,商业技术发展将会比军事系统可提供更加有利可图的机遇,商业发展周期是2-3年,而军事发展周期是5-10年,商业技术比军事系统进步的速度更快。因此,日本政府和财团更强调,民用技术经过适应军事需求的改造,向军工生产系统的“溢入”。

  1970年,日本颁布了《国防装备和生产基本政策》,为军工生产确立了基本方针,这样,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建立了以私营企业为主的军事工业,形成了“寓军于民”的模式。“寓军于民”的军工生产模式就是国家不再设立专门的从事武器装备生产的兵工厂,军事工业以私营企业为主,武器装备的大部分研制任务和全部生产任务均由防卫厅以合同方式委托民间企业完成。

  日本经团联防卫生产委员会是负责政府与民间团体、企业之间的联系,调查研究军工生产中很多问题的联合军工组织。参加“经团联”的有百余家从事军工生产的大规模的公司,其订货合同占军工合同总数的70%以上,因此,“经团联”对防卫厅制定武器采购计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外,由134家大型军工成员组成的日本防卫装备工业会、日本航空宇宙工业会、日本造船工业会等,在军工生产中也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军工生产由防卫生产委员会、航空工业会、造船工业会、兵器工业会和火箭开发协议会等所谓“军工五团体”控制和组织。

  日本将国防工业定义得非常宽泛,产业链被极大地延长了,而日本独特的财团机制在整合产业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财团企业之间紧密的协作和配合,使得武器系统的兼容性、稳定性大幅度提高,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大幅度的降低,自主化率逐步的提升,最终体现在产品竞争力上。

  日本制造业专业分工明确的特点在防卫产业明显地反映出来。例如,F-15J战斗机和SH-60J直升机由三菱重工制造,P-3C反潜机由川崎重工制造。但是,这3种飞机的引擎都是定点由石川岛播磨重工提供。就是同一种武器,其生产流程也往往由不同的厂家协力完成,在总装厂以外还有为数众多的、负责制造零部件的中小工厂。比如,参与制造F-15J的大公司不下十余家,而这十多家企业又把其承担的部分分包或转承包。

  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也使承担防卫生产的企业得以将它们擅长的民用技术迅速推广和运用到武器装备研制中。正是在这种专业化生产中,发展出一套日本独有的、由民用技术转用于军事领域的“转入”(spin-on)体制。这和美国等国将军事技术推广到民用市场的“转出”(spin-off)形成鲜明对照。

  不仅如此,日本各财团的下属公司之间也可以有效的进行较为密切的合作,各个公司在自己负责的领域内,可为兄弟企业来提供价格较低的配套产品。

  例如日本邮船就是三菱重工船舶部门的订货大户,三菱重工则为三菱电机提供机电产品,三菱制钢、三菱伸铜、三菱铝业和三菱材料等公司,则可为三菱的船舶和航空航天部门提供较为可靠的原材料。三菱银行和东京海上等企业能提供贷款和特殊保险服务(如航天发射保险)。尼康公司负责的光学产品、三菱树脂负责的新材料等,对高科技武器而言,均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财团机制表面上看是相互协作,其本质则是对国家经济和产业组织上的计划与控制。日本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产业运行方面重视国内的宏观控制,这是日本军工产业高质量发展选择“寓军于民”的思想根源。

  为了确保日本企业的军工生产能力,日本往往不采取自由竞争的方式生产装备,而是指定多家企业轮流生产,以确保若发生战事可以迅速扩大生产。例如,海上自卫队长期以来保持一年一艇的速度换装潜艇,其生产由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轮流负责。驱护舰艇的建造则由三菱重工、石川岛播磨重工、三井造船等几家公司轮流承担,降低军工生产的集中度。

  防卫厅在选定生产厂商,签订生产合同时,通常分三种形式,即“一般竞争合同”、“指名竞争合同”和“自由价格合同”。“一般竞争合同”指的是由具有一定资质的、非特别指定的众多企业,以投标形式争取合同;“指名竞争合同”是指从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中指定少数公司进行竞争而签订的合同;“自由价格合同”则是由防卫厅与其特别指定的公司进行交涉而达成的合同。

  从表面上看,企业一定经过公平竞争才可以获得合同。但实际上,防卫厅的合同大多数是“指名竞争合同”和“自由价格合同”,最终都落到了少数大企业手中。而大企业为确保合同到手,除凭借其技术优势和雄厚实力争抢外,更多地是在平时就注意和防卫厅、自卫队高层领导拉好关系,甚至出高薪聘请其退职高级官员和将领,利用他们的“关系网”四出游说,力求长期垄断防卫厅的军火采购合同。

  同世界上多数国家一样,日本有关军事人员不仅有严格的退职年限,而且要比其他人员退职早。如何安排他们“下凡”民间企业再就业,确保他们退职后的生活,是日本防卫厅面临的最大难题。防卫厅与企业接触的渠道不多,而拥有军需品采购权能与企业打交道的采购。

  防卫厅实施总部也就成了防卫厅对外联络的主要窗口,负责开拓“下凡”岗位的“特殊任务”。

  日本军工产业界早就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每接受1名防卫人员‘下凡’,就能得到11亿日元的订货保证”,而“每售1辆坦克就必须接受1名防卫人员‘下凡’”。根据防卫厅的观点,安排防卫人员以“顾问”、“嘱托”等身份到企业再就业再就业,可以让他们带着在防卫厅时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到企业发挥作用。

  为了扶植本国的防卫产业,防卫厅即使可廉价向国外市场采购,也宁可组织国内厂家自行研制或根据外国许可证由日报企业仿制。

  众所周知,日本航空自卫队主力战斗机F-15J和“爱国者”导弹之类的先进武器都是根据美国专利由三菱重工业公司等企业在日本国内生产的。在日本生产F-15J战斗机的造价,每架高达130亿日元,是从美国进口价格的一倍多。陆上自卫队的主战坦克90式坦克,每辆造价为20亿日元。用这笔钱在国际军火市场上能买2至4辆同类型的坦克。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武器装备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为适应这一潮流,日本也加快了研制开发高科技武器装备的步伐。日本研制开发国产新式武器装备的主干力量除了防卫省技术研究本部以外,更重要的是日本防卫产业中的“龙头”企业。

  三菱重工是日本最大防卫生产企业,拥有近6.9万职工(2012年3月)和6个研究所。它之所以能在日本的防卫产业独占鳌头,与它所拥有的技术开发优势是分不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太平洋战场风靡一时的“零”式战斗机就是三菱重工在名古屋的工厂生产的。50年代时三菱重工根据美国许可生产F-86F战斗机,60年代生产F-104J,80年代则是F-15J。目前,日本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战机“心神”也是由三菱重工主导。

  1983年,美国国防部为推进“星球大战”计划曾专门派遣代表团考察日本的尖端产业,代表团对三菱重工开发的毫米波制导技术情有独钟。根据其报告,美国政府要求日本共同参加“星球大战”计划,指定要日本向美国提供三菱重工的这类技术。

  日本的武器装备从进行预先研究到决定订货,大体需要20年时间。防卫厅技术探讨研究本部也好,防卫产业的大企业也好,在研制开发新的武器装备方面都非常注意前瞻性和预见性,敢于进行需要许多年才能回收的长期投资。石川岛播磨重工早在90年代初就斥巨资研制取代F-15J的下一代主力战斗机FX的引擎。

  日本的防卫产业实行“军民兼顾,寓军于民”的原则。为了确认和保证来自防卫厅的订单,各大企业竞相投入巨资研制新式武器装备及相应的尖端技术。但是,由于军品生产在其生产总额中所占比例不大,加上它们不希望过分张扬,这笔费用往往和民用产品的研究开发经费合并统计。

  特别是武器生产商一般都把零部件生产分包给众多中小企业,这一些企业用于研究和改进生产的更不可能单独立项统计。因而日本的防卫费开支除了国会审议通过的“盘子”外,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属于“灰色”支出。如果把这一部分支出计算在内,日本的实际防卫费开支恐怕要比官方公布的高得多。来源:三井政经塾

上一篇:资料:太空战争夺制天权

下一篇:中立型的国防主要是指中小发达国家为保证本国的安全严守平和中立的国防方针拟定整体防护战略和寓兵于民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