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太空战争夺制天权
太空战幻想图太空战是指利用天基武器系统,以争夺制天权为目的的作战行动,是以地球的外层空间为战场所进行的攻与防的作战。它既包括作战双方天基武器系统之间的格斗,也包括天基武器系统对地面和空中目标的打击以及从地面对天基系统发动的攻击。其目的是剥夺对方对太空的使用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战争的领域范围继续扩展。从最初的陆地慢慢地发展到海洋,又从海洋发展到空中,再发展到外层空间。美军指出,天空和海洋是20世纪的战场,而太空将成为21世纪的战场。太空已成为现代化战争的战略制高点,在未来战争中,谁夺取了制天权,控制了太空,谁就能更加进一步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并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
天战--------随着军用航天技术的日益成熟,世界一些军事强国竞相将军事触角伸向太空,使太空成为继陆、海、空三维战场后的又一个崭新的战场。一种以宇宙空间为主要战场,以军用航天器为主要作战力量,以夺取空间控制权为最大的目的的新的作战样式.
太空战场的开辟和建立,特别是天基作战平台和天基武器系统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催生一支崭新的军种——“天军”。早在20多年前,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就在积极探讨建立天军的可能性和途径。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将原来大多数都用在对付远程战略轰炸机的北美防空司令部,扩展成为以对付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为主的防空防天系统,其作战区域由大气层扩展到外层空间,使空间监视、战略预警和攻击判定成为其主要任务。苏联也成立了空间防御司令部。这些组织机构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天军”诞生的雏形。 20世纪80年代以后,天军的筹建活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美国和苏联不仅组建了军事航天司令部,而且相继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天军”。如美国目前已拥有一个航天师、5架航天飞机和近百名航天员。而苏联也拥有数百名专门担负反导、防天任务的高级“航天士兵”。
从发展趋势上看,“天军”将成为未来太空战场的主力军,并可在夺取“制天权”的战争中发挥以下作用。 首先,“天军”可以遂行侦察、预警任务。军用卫星在太空执行侦察、预警等军事活动,只能机械地执行规定的程序,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利用太空部队遂行侦察、探测等任务,则可根据太空战场的实际,随机分析判断情况,并适时进行处置。显然,利用太空部队执行太空侦察、探测、预警等作战任务,有着更大的优势。 其次,“天军”可拿来摧毁军用卫星、太空基地。军用卫星作为军队在太空中的“眼睛”、“耳朵”,对部队的军事行动有着非常大的支援作用。特别是以空间站和天基武器系统组成的作战平台,是太空作战赖以依托的“制高点”。夺取太空战场的主动权,必须首先着眼于摧毁对方的军用卫星和太空基地。而完成这一任务,太空部队具有绝对的优势。
另外,“天军”能够攻击地面军事目标。太空战场的重要使命是服务于地面战场,为地面作战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由于太空部队能居高临下控制地面战场,特别是能准确控制和打击地面战场上的军事目标,对于推进地面战场的作战进程,取得作战胜利具备极其重大的作用。为此,未来太空战场,太空部队将成为运用太空武器装备对地面、海上和空中军事目标直接进行打击和破坏的主力。 此外,太空部队还将担负指挥、通信、导航以及搜集气象资料等多种军事任务。美国航天部队的一位将军曾说过,未来的太空部队,将同时承担太空战场和地面战场的双重作战任务。因此,太空部队将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两栖”作战力量。
军用卫星在为己方军事行动带来非常大便利的同时,也使对方看到了其巨大的潜在威胁。因此,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苏联等军事强国始终致力于“以导反星”、“以星反星”和“以能反星”等反卫星武器的研制,并把其作为控制太空、夺取制天权的重要武器装备。反卫星武器形形,但从其杀伤机理看,目前已经研制和正在研制的反卫星武器大致上可以分为4种类型:
利用核弹头在目标航天器附近爆炸产生强烈的热辐射、核辐射和电磁脉冲效应,将航天器结构部件与电子设备毁坏,或使其丧失工作上的能力。它的作用距离远,杀伤半径大,在武器本身的制导精度较差的情况下仍能破坏目标。但核导弹反卫星武器的缺点是准确度低,附加破坏效应大,容易给己方卫星造成威胁,而且一旦使用,有引发核大战的危险。
动能反卫星武器依靠高速运动物体的动量破坏目标,通常利用火箭推进的方式把弹头加到很高的速度,并使它与目标航天器直接碰撞将其击毁。同时,也能够最终靠弹头携带的高能炸药爆破装置在目标附近爆炸,产生密集的金属碎片或散弹击毁目标。采用这种杀伤手段的反卫星武器要求高度精密的制导技术,例如美国曾经研制的F-15飞机发射的反卫星导弹就能直接命中目标。
定向能反卫星武器通过发射高能激光束、粒子束、微波束,直接照射与破坏目标。通常把采用这几种射束的武器分别称为高能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与微波武器。利用定向能杀伤手段摧毁空间目标具有重复使用、速度快、攻击区域广等优点,但技术难度较大,易受天气影响,毁伤目标的效果难以评估。
反卫星卫星是一种带爆破装置的卫星,它在与目标卫星相同的轨道上,利用自身携带的雷达红外寻的探测与跟踪目标,然后靠近到目标卫星数十米范围以内,将载有高能炸药的卫星战斗部引爆,产生大量碎片,将目标击毁。目前,美国陆军和空军都在加紧研制反卫星武器。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和苏联太空争霸了几十年,逐渐将陆海空战场扩展到外层空间,使战争的“时空观”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太空战场上的军事活动不受地球、国界、天候等因素的影响,作战的双方可以在轨道机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采取全方位的作战行动,这就使作战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灵活度和协调性。
特别是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位于太空战场上的各种侦察、预警、通信卫星,将作为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核心部件,成为对方首先攻击的目标。作战双方为获得陆海空立体战场上的主动权,必将首先抢占太空战场这一“制高点”。
世界上一些军事大国,为满足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的需要,决不会放弃对太空战场的争夺。特别是随着高新技术普遍的应用于军事领域,军队增兵太空,争夺太空的能力极大地提高,实施太空作战已非难事。因此,未来在太空战场上的争夺,将会突破以往单纯在技术兵器方面的较量,而重点运用太空部队,采取太空破袭、太空突击、太空封锁等战法,在广阔的外层空间进行军事大较量。届时,一场前所未有的太空大战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战争的舞台 空天战场特征,是研究空天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空天兵器、制定空天战略、组建空天部队的客观基础和理论依照。这是本世纪军事理论变革的重要问题之一。
是指大气层、近地空间、深层空间是一个具有连续性的系统,其间不具有任何明显的分界面。人类战争的历史,造就了如今的陆军、海军和空军,这些军种主要是根据其作战的自然领域而划分的。在未来战争中,先进的中远程导弹弹道最高点可达数十至数百公里,在这种高度实施拦截,应属防天。但是,多弹头分导导弹进入大气层后,其弹头又可以用超高速巡航导弹的方式机动飞向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拦截,又应属于防空。可见,由于空天之间的无接缝性,防空与防天之间也是不可分割的。不仅如此,由于既可在大气层利用空气动力飞行,又可跃升到近地空间作惯性运动的空天飞行器的研制开发,以及利用航空器作为作战平台发射航天器,已在技术上日臻完善和付诸实用,航空与航天之间更变得很难分割。
从理论上是指空天战场遍及整个宇宙空间。因为目前的研究成果证明宇宙是无穷尽的,所以空天战场是无边缘的。它的范围将随人类空间科技的发展而延伸。托夫勒指出:“谁控制了环地太空,谁就控制了地球;谁控制了月球,谁就控制了环地球太空。”俄罗斯军事理论家则明确地把目前的空天战场,分为近地空间战区和月球空间战区。英国的大数学家罗素预言:“当月球,也许还有火星和金星,能够被用来作为发动攻击的基地时,预料毁灭的能力将有突然的增进。”发达国家在深层空间的竞争一直十分激烈。早在上世纪70年代,苏联和美国都发射了火星探测器。近年欧洲也发 射了火星探测器。至于更远的空间,美国30多年前发射的探测器,现在已接近太阳系的边缘,估计再过7-21年即可飞出太阳系。为了更好的提高飞行器在空天战场的运动速度,目前正在研究核技术、等离子体技术在飞行器动力装置中的应用,估计今后会快速缩短飞行器在空天战场上的飞行时间。如果宇宙中真的像霍金所设想的存在“虫洞”(或称蠕虫洞)的话,则飞行器通过“虫洞”的运动,将变得无法想像,空天战场更将成为一个真正的时空战场。
是指空天战场中的所有飞行器,无论进攻还是防守,都必须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因为在宇宙中没有一点东西是静止的。为了取得在空天战场的优势,不少军事理论家又对1764年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研究的“地——月系统”的五个天平动点(L1-L5)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L4和L5,这两点都处在月球绕地球旋转的轨道上,L4在月球前面,L5在月球后面。它们与月球、地球分别构成两个动态等边三角形,是地——月系统的两个动能和势能均为最小值的奇点。因此,在拉格朗日平衡点L4、L5上,或围绕L4、L5建设宇宙城(太空堡垒),节省能源,稳定性高。难怪托夫勒又指出:“谁控制了L4和L5,谁就控制了地球——月球体系。”空天战场的无静止性,决定了空天战必须是彻头彻尾的运动战或超运动战。认为,所谓运动战,就是“在长的战线和大的战区上面,从事于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的形式”。当然,也不排除“运动性的防御”。因此,为了获得进攻或防御的优势,空天战中的飞行器,一定要有良好的变轨和机动能力。
主要是指飞行器、星体等在空天战场中的运动,从力学角度上来看,属于多体运动,其运动规律可以用确定性方程描述,但是其解却可能是不确定的,即也许会出现混沌态。此外,从更深的层面上分析,构成空天战场的各种物质及其运动规律,如暗物质、暗能量、反物质、各种场、各种粒子等等,都很难确定。更不要说星体、星系的生成、演化、爆炸、塌坍、毁灭的过程了。就连地球大气层中的气象变化,大气的运动,也都具有不确定性。现代混沌理论最早的实例,就是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计算大气运动方程时所得出的不确定解。从天体力学理论知道,二体运动问题,不但可以用确定性方程表示,而且必然具有确定性的解。三体以上的运动则虽然能用确定性方程来表述,但可能不具有确定性的解。例如,一个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在地球与月球之间运动,地球和月球对它都有引力作用,当它处于两个引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位置时,其运动是不确定性的。未来最基本的空战也是三体运动,即攻击机、目标机和空——空导弹。星体(包括人造卫星或飞船)之间的运动就更复杂了,属于多体运动。太阳系就是一个十体运动系统。星体的轨道,都存在着不确定性的摄动。未解决此类问题,在空天战中应建立一条原则,即:在攻击过程中必须将多体问题转化为多个二体问题,以避免多体运动的不确定性。目前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攻击器在接近目标时,具有自寻的功能(如利用红外技术),使攻击过程后段变成自寻的攻击器与目标的二体运动。另一个是采用“零飞行时间”的攻击器(如利用强激光束),由于攻击器的运动时间勿需考虑,整个攻击过程中,只是发射平台与目标的二体运动。 空天战场是科学技术与军事理论 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尚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境界里。随着未来战争的实践,定会尽快清晰和发展起来。
人类的战争经历了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机械化时代、核武器时代,现正处于向核威慑下的信息化非接触战争时代转化时期。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军事革命,大大地加快了这种转化的速度,而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太空力量的发展和太空战提供了客观物质基础。近期的几场局部战争中,各种侦察监视、通信、气象、导航卫星为战争提供了信息支援,对战争的进程、结局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预示着太空战将成为新的作战样式。 浩瀚的太空战场无边无际,太空作战力量在太空战场中可不受领土、领海、领空的限制,也不受地形条件、气象条件的制约,在轨道机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真正“全天候、全方位”的机动作战。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夺取了制太空权的基础上。没有制太空权,只能“望天兴叹”,难以充分的发挥太空武器的威力。太空可作为连续通信、侦察、预警、导航、指挥与控制的基地,确保作战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可以顺利进行。
拥有了制太空权,有利于支援和保障“地”上的军事行动。从近期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可见,无论是陆战、海战,还是空战,都严重依赖天基系统在测地、气象、预警、监视、跟踪、定位、导航、打击效果评估等方面的支援与保障。随着陆、海、空、天、电磁五位一体战场的形成,以及太空战作战样式的出现,这种依赖程度只会加深,绝不会减轻。只有夺取并保有制太空权,才有机会充分的发挥“地”上武装力量的作用,达到理想的作战效果。 1999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越南主持召开防止太空军事化会议时说:“我们一定要防止太空被不当使用。我们不能允许已经战火纷飞的本世纪将其恶果遗留给后世,到那时我们所能利用的技术将会更可怕。咱们不可以坐视辽阔的太空是我们地面战争的另一个战场。”
自1957年人类发射第1颗人造卫星起,航天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把自己的足迹一步步地向太空延伸。航天技术大范围的应用于军事领域后,太空的军事斗争愈演愈烈,并出现了崭新的战争概念——太空战。
军事航天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运用虽能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但真正意义上的太空战则出现在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在这场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普遍的应用航天力量,对参战的陆、海、空力量进行实时和近实时的侦察、通信、气象、导航、定位等作战支援和保障,成为支持多国部队形成整体打击力量的重要的条件。战争期间,美军动用了几乎全部军用卫星系统,所使用的卫星总数达72颗,同时还征用了部分在轨的商业卫星。这些卫星在海湾上空来往穿梭,交织构成了空间侦察监视、空间通信保障、空间导航定位和空间气象保障4大系统,庞大的“天网”笼罩在海湾上空,使多国部队犹如神助,其导弹命中率令人惊讶。整个战争中,全战区的通信量绝大部分是通过卫星传送;导弹预警卫星对“飞毛腿”导弹做到了以上时间的预警;气象卫星准确地提供了天气预报。美军的精确制导武器在战争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威力,这也主要得益于GPS精确定位技术。由于军事航天武器装备强有力地支持,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军事和战略目标实施了精确的打击,而伊拉克由于情报失灵、地面通信指挥系统被摧毁,战斗力很快瓦解,最终遭到失败。
海湾战争之所以被人们看作是一场带有新军事变革色彩的战争,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军事航天武器装备第一次全面支援了作战行动,在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军在总结海湾战争经验时认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海湾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天战”。“海湾战争证明,空间武器系统无论在战略行动还是在战术行动上,都已成为现代作战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军用和民用航天器的规模和范围更创新高。据介绍,美军在战争投入各类卫星100多颗。战争中,部署在太空的各型卫星为美英联军参战部队提供了全面的侦察、监视、通信、预警、导航、气象等重要的作战保障,空间电子战系统也有力地支援了美英联军对伊军实施的电子战。这些卫星不仅实现了战场信息的实时传输,而且实现了信息向作战能力的迅速转化。整个战争期间,战场上90%以上的信息是卫星提供的。由于军事航天武器装备的强有力支持,美军对伊拉克的军事和战略目标实施了不间断的精确打击,获得了十分明显的战场效益。由于掌握了制太空权,美军自始至终地掌握着这场战争的主动权。一些军事专家因此评价道:“伊拉克战争的战场等于处在美国天军的驾控之中。”
太空信息战是未来太空战的核心,它是用太空信息流控制太空物质流(各种航天器的数量)和太空能量流(各种航天器和导弹的威力与效能)的全新作战样式。 太空中的各种侦察卫星、预警卫星、导航卫星和军用通信卫星等,作为现代战争的耳目、神经,对空中、地面、海上甚至海洋深处的军事行动产生慢慢的变大的影响。纵观当今世界,天军已然浮现,天战武器正在发展,太空信息战在一定意义、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逐步变成现实。由于太空战中所有攻防武器都要依靠信息来指挥、控制,谁取得了太空制信息权,谁就能取得制太空权和战争的主动权。目前,美军95%的侦察情报、90%的军事通信、100%的导航定位和100%的气象信息均来自太空信息系统;俄军70%的战略情报和80%的军事通信依赖于太空信息系统。能预见,在未来战争中,太空信息系统将成为陆、海、空等作战力量的倍增器。因此,失去太空的信息优势,就会失去战争的主动权。太空信息战将是太空战的主要作战样式。
由于太空力量获取信息的突出优势,使得未来高技术战争中,陆、海、空等作战力量遂行的各种作战行动,将越来越依赖于太空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作战信息保障,太空信息战正成为未来军事斗争的制高点。这主要体现为:利用侦察卫星,可全面、准确、实时地收集敌方军事情报,使指挥员能够时刻掌握敌军的情况,从而有明确的目的性地采取对应措施;利用通信卫星,可实现全球、全天候、不间断的通信,并且保密性强、可靠性高;利用导航定位卫星,不仅可使己方部队进行快速、准确的机动,而且可提高武器的命中精度,对敌实施精确打击;利用气象卫星,可获取全球气象资料,预报天气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满足军事行动的需要;利用测绘卫星,可精确测定地球表面各种目标的位置,从而绘制出详细、精确的等。正是由于空间信息系统在未来战争中具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敌对双方有很大的可能性将其作为重点打击的目标。
近年来,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践充分证明,太空是各种信息的策源地,夺取制太空权是赢得信息化战争胜利的前提。因此,世界各国对于太空的争夺都格外关注,正抓紧时间进行太空战准备。 随着军事航天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军事航天系统,不但可以使现有的武器装备效能倍增,而且又是争夺制太空权的主要装备,因而受到各国的重视。目前,发展航天武器装备已成为各国军事装备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美国一直把维护太空优势作为其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的优先目标。1998年4月,美国正式成立了美军航天司令部,并制定了发展空间力量、实施空间战的长远规划--《2020年构想》,明白准确地提出太空作战的战略概念。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标志着美军在太空领域的争夺进入了理论化与实战化相结合的新阶段。2000年7月,美军又制定了《太空控制》这一纲领性文件,计划于2009年开始部署天基监视卫星,成立太空攻击队。在21世纪初,美军还在科罗拉多州进行了以2017年为背景的太空战演习。该演习进行了3天,共有250人参加,尽管未发一枪一弹,但许多战略专家告诫世人,美国已着手在太空修筑工事,太空战的帷幕已逐渐拉开。
俄罗斯也十分重视军事航天力量的建设,逐步的提升太空兵力兵器的作战能力。1992年8月,俄罗斯重新组建了航天部队,分别隶属国防部、发射部队、测控部队、军事航天学院和国防部空间武器中央科研所等部门。1997年10月30日,俄将航天部队与战略火箭部队、导弹防御部队合并,统称为战略火箭军。俄罗斯之所以有信心组建天军部队,根本原因是其掌握了比较完善的空间武器系统理论和技术。2001年,俄罗斯召开航天工作会议,研究制定了2010年前国家航天计划,并决定把军事航天部队和导弹航天防御部队从战略火箭军单列出来,组建新的军种-- 航天部队,并被赋予发射各种军用航天器和打击敌太空武器系统的任务。俄军还把太空作战行动纳入现代战役范畴,并明确把太空划分为近地太空战区和月球太空战区两个战区。
日本也加紧进行航天器的研究开发,制定了小卫星发展的策略,以使航天器向高性能、长寿命、多功能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印度于1999年开始研制能够监视导弹发射的低轨道监视卫星,并准备研制可重复使用上百次、单级入轨的小型航天飞机。这种小型航天飞机将用于发射小型通信、导弹卫星,或者作为高空超音速飞机用于完成情报搜集和侦察监视等军事任务。
据《新军事》项红旗报道,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指出,俄武装力量在综合发展的同时,要集中力量发展太空兵,并将其作为建立现代化军队的基础。
早在20世纪40年代,当苏联开始试验发射地地导弹时,就有一支专门从事服务和保障的部队,这就是后来的军事航天部队。上世纪50年代,为保障人造卫星顺利升空,苏军正式组建了航天部队。
20世纪80年代,在对抗美国“星球大战”的计划时,这支部队发展到了高峰。到苏联解体时,这支部队已达到数万人的规模,拥有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导弹袭击预警系统和太空监视系统,以及强大的技术和科研力量。苏联解体后,该部队受到了极大限制。而美国的军事航天事业却蒸蒸日上。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军事技术的发展,太空成了武装斗争的新领域,太空战成了军事斗争的焦点。为此,俄罗斯于1992年重组了军事航天部队,将其作为一个独立兵种直接隶属国防部长指挥。1997年,在谢尔盖耶夫的军事改革中,军事航天部队与原防空军的导弹太空防御部队合并,纳入战略火箭军的编成。尽管俄罗斯调整了自己的军事航天力量,但成效并不明显。2001年,美军的太空战演习,给俄罗斯敲了警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决定重组“天军”。
现在,俄罗斯的军事航天部队和导弹太空防御部队,编有大型航天试验与发射场和航天器试验与控制中心,以及导弹袭击预警系统、太空监视与防御系统和导弹防御系统。其主要任务是发射军用侦察、监视卫星等各种军用航天器,监视敌人洲际弹道导弹的活动、监视太空目标和侦察国外各类航天器。
俄军认为,未来武装斗争的发展的新趋势之一,是建立和保持太空优势。由于发达国家目前已把主要的侦察、制导和通信兵器送上太空,为此在将来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军队的信息保障将借助于太空兵器来实现。 鉴于21世纪前20年外层空间将成为保障其他空间作战行动的重要战场,俄军目前已将太空作战行动视为现代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俄军学者把有几率发生武装对抗的太空分成两大战区,即近地太空战区和月球太空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