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红海战役的得失总结:未来对东大战争的重要热身

发布时间: 2025-02-17     信息来源: 小九足球直播苹果下载

  区区一隅的海空攻防也只能算作美国海军的一次热身赛。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无论什叶新月如何圆缺,不管。所以,热身赛打得漂亮或难看并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为正赛乃至决赛的胜利提供加成。当然没有在“中场休息”荒度时间,他们正在对红海热身进行紧锣密鼓的复盘和总结。

  如前所述,整个作战期间美国海军红海部队承受了胡塞武装绵密的攻击,取得了400多次击落战果,而自身舰艇没有被对方命中的记录。虽然嘲笑超级航母和“拖鞋军”打得有来有回的评论屡见报端,但是美国海军资深的退役和现役舰长们均认可作战的胜利,并认为己方在红海获得了及其宝贵的经验。

  水面舰艇和舰载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攻击机击落了许多胡塞武装的导弹和无人机,这对美国海军就是实打实的压力测试。在此之前从未有过如此丰富的真实战斗数据可供利用,尤其是弹道导弹首次用于打击移动中的舰艇。

  每次交战的所有信息都将被仔细研究并用于改进美军舰艇防空策略,特别是和“宙斯盾”系统相关的软硬件。“宙斯盾”系统搭载在美国海军的驱逐舰和巡洋舰上,其精简版(COMBATSS-21)也出现在濒海战斗舰上,并将用于“星座”级护卫舰,可谓水面舰艇防空的基石。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卡尼”号(DDG 64)的作战信息中心,是防御胡塞武装导弹和无人机袭击的“大脑”

  以SPY-1相控阵雷达为主要传感器的“宙斯盾”控制着其载舰上的大部分武器,还可以与舰艇编队中的几乎所有别的设备交换数据,例如MH-60“海鹰”直升机、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攻击机以及至关重要的E-2“鹰眼”预警机,甚至海军以外的数据源也能够最终靠数据链与之相连。

  胡塞武装出动的大量无人机极大地模糊了飞机和导弹之间的界限。与传统导弹相比,无人机具有低速和低空的特点,有很小的雷达截面和红外特征,可能会骗过用于滤除杂波的雷达滤波器。根据战场报道,美军舰艇非常有可能发生过因为雷达的搜索设置不够合理而漏掉胡塞武装无人机的紧急事件。所以,在也门沿海收集到的各种战斗数据,对于“宙斯盾”系统的智能训练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水面舰艇武器的实战效果如何,垂直发射系统如何优化弹种搭配,电子战系统的软杀伤表现怎样,这些都将从实战数据中找到答案。

  ■美国海军已经从“平克尼”号(DDG-91)开始对“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进行SEWIP Block III电子战系统的加装

  经此一役,美国海军分析前线反馈和更新战术的速度大幅度的提高,从护航行动开始时需耗时40天以上改善到仅需1~2天。

  战争史上从来不乏看起来不错但实战中掉链子的武器,比如二战中屡屡令潜艇指挥官欲哭无泪的美国MK14鱼雷。

  ■在美军潜艇基地接受装艇前最终检查的鱼雷雷头。实际上直到1943年下半年美国海军都没有可靠的鱼雷

  整个红海作战中,美国海军舰艇发射了近400枚弹药用于防空,这中间还包括120枚SM-2“标准2”导弹、80枚SM-6“标准6”导弹,160发127毫米舰炮炮弹,以及总共20枚“进化海麻雀”导弹(ESSM)和SM-3“标准3”导弹。在舰载机一起击落了400多个来袭目标后,这些武器在导弹和无人机密集攻击下的防空效力得到了确认,而这是战前任何模拟软件都计算不出来的。特别是,海军证明了手里的武器可以防御胡塞武装的反舰弹道导弹。

  ■美国海军“卡尼“号驱逐舰(DDG-64)于2023年10月19日发射防空导弹。

  虽然细节不为外界所知,但是美军显然会抓住红海作战这个机会以实战检验其舰载电子战系统。

  总之,经过相对充分的实战检验的武器系统肯定会为美军未来的西太平洋之战增加信心。

  美军前舰长兼智库高级研究员杨·托恩(Jan van Tol)认为,几十年以来除了海豹突击队和一些飞行员,美国海军舰队并没有面临很严重的威胁,这在文化上和心理上妨碍了海军进行足够逼真的和苛刻的训练,而红海的战斗则足以成为沉溺在和平心态中的水手们的一针清醒剂,因为在这里人人都能嗅出一些未来西太平洋上的腥咸气息。

  舰载机的循环起降,舰艇战斗信息中心里紧张调度,武器部门的瞄准和发射,所有一切都是在接踵而至的导弹和无人机攻击下克服巨大压力完成的。虽然没有被击中过,各舰艇的损管部门的战备也符合实战要求,具有比平时演训高得多的质量,毕竟没有人知道会不会真的有一枚漏网的导弹钻进自己军舰的侧舷。

  而在红海这种狭窄水域进行航母作战,陆地飞来的各种兵器留给水兵们的反应时间总是很短。若能够适应此种环境下的反应窗口,当战场变为西太平洋的大片开阔“蓝水”时,与胡塞武装短兵相接过的美军官兵也许会感到更加从容。

  热身赛不是用来收割点赞的,其更重要的目的是暴露问题。在红海作战中,美军的不足之处和成绩一样耀眼。

  尽管红海美军成功防住了胡塞武装的百般攻击,反无人机和反导作为美国海军的一个痛点还是不得不老调重弹。

  在此前美军公布的红海防空作战弹药消耗清单中,160枚MK 45 127毫米舰炮炮弹赫然与“标准“系列导弹同列。射速为16~20发/分钟的127毫米舰炮发射标准弹药时射程为13海里,这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表明其射击时敌方的无人机已经离军舰非常近了。当然美军有利用“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600发弹舱容量和相对低廉的炮弹价格来节约宝贵的防空导弹的动机,但也不得不承认飞得又低又慢的无人机有几率迫近其攻击目标。希腊iEidiseis新闻网站就曾报道,2024年5月19日亚丁湾,1架胡塞武装无人机在距离“九头蛇”级护卫舰不到500英尺的距离爆炸,显然已经突破了其127毫米主炮的防御。

  不仅是127毫米舰炮,美军还动用了“密集阵”近防炮系统。“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配备了1~2座“密集阵”,在其后方上层建筑上就有1座。该系统使用独立的搜索和火控雷达以及电光和红外摄像机来为其20毫米M6“火神”机炮提供目标信息,能以4500发/分钟的射速喷吐炮弹,射程2000米以内。2024年1月30日,“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格拉夫利”号(DDG-107)以“密集阵”击落了1枚胡塞武装发射的反舰巡航导弹,当时该导弹已经突破至距离军舰1英里。在此之前的红海护航中,美军驱逐舰一般能在8英里或更远的距离上就击毁来袭导弹,而1月30日的这枚逃过“宙斯盾”的锁定抵近到美军不得不采用“最后的手段”,不能不让人吃惊。

  所以经历了红海的如此种种之后,美国海军内部对定向能武器“像缓慢移动的冰山一般”的研发进度再次表达强烈不满。

  美国海军其实在定向能武器领域早有谋划,最早可以上溯到20世纪70年代。2010年,功率为30千瓦的AN/SEQ-3激光武器系统(LaWS)原型机在“庞塞”号两栖船坞运输舰上进行了测试,验证了对抗小型无人机和快艇的能力。2014年,LaWS成功击落1架“扫描鹰”无人靶机,摧毁1艘无人靶船和1枚RPG火箭弹。

  2020年5月16日,“圣安东尼奥”级两栖登陆舰“波特兰”号(LPD-27)搭载功率为150千万的LWSD激光武器系统(Laser Weapon System Demonstrator)在太平洋某处进行了海上射击试验,据称击落了1架无人靶机。

  次年12月14日,该舰在亚丁湾航行中又进行了LWSD激光武器系统的射击试验,对象是1艘静止不动的类似木筏的小艇。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舰桥前方的HELIOS激光武器系统击毁空中目标艺术图

  此外,“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杜威”号(DDG-105)、“斯托克代尔“号(DDG-106)等舰上也搭载了ODIN激光武器系统。

  然而,美国海军的激光武器研发只能说是起大早赶晚集,林林总总的多个项目不管宣称取得了什么样的试验成果都未能在炽烈的红海上空帮助到美军的航母编队。难怪2024年初,美国海军水面舰队司令布伦丹·麦克莱恩(Brendan McLane)气愤地表示:“10年前,当我在巴林担任第50驱逐舰中队指挥官时,“庞塞”号上就安装了测试版激光武器;如今10年过去了,我们仍就没有可以实用的东西吗?”

  客观上,激光武器确有研发难度,由于极易受到天气影响,60千瓦时射程约5千米,150千瓦时约10千米,据估算功率要达到600千瓦才能大概确保在安全的距离上击毁来袭目标。美军武器研发中固有的官僚主义积弊,亦是进度迟缓的重要原因。联想到美方宣称2020年2月17日P8-A“海神”巡逻机在关岛以西遭遇中国海军161舰的激光照射,美军未来在西太平洋的激光战前景颇令人玩味。

  美国海军的微波武器方面,情况也大抵类似。总之,红海海空战再一次刺激了美国海军内部一直以来对定向能武器的渴求。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美国海军在红海的弹药消耗相当可观,甚至达到了引发海军内部人士担忧未来西太平洋所需军备不足的地步。按照目前的方案,打空了弹仓的舰艇需要从红海前线返回基地实现再装填,比如同样参与护航行动的英国海军“钻石”号驱逐舰就是穿越地中海回到直布罗陀才能补充消耗掉的导弹,单程大约3000英里。

  尚不清楚美国海军补充弹药的地点在哪里,但可以猜测位于东地中海克里特岛苏达湾。虽然比直布罗陀近一些,但是对于美军舰艇来说也是单程1900英里的艰苦跋涉。其他的可能选项距离就更远,如前往巴林的基地需要航行2500英里一路穿越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位于印度洋更深处的迭戈加西亚基地也好不到哪里去。

  ■2016年,美国海军驱逐舰“梅森”号驱逐舰(DDG-87)在苏达湾停靠期间加载导弹

  所有一切都明确地指向一个事实:海上再装填能力(TRAM)的实现对美国海军刻不容缓。然而这个事实的反面是,TRAM的开发始终处于拖沓的状态。

  早在冷战中,美国海军的巡洋舰就尝试安装起重机来实现海上的弹药补给,但是作业过程既耗时又危险。随着苏联的瓦解,失去冷战对手的美国海军自然对点亮这一科技树显得意兴阑珊。但是随着西太平洋终极之战的庙算逐渐形成,美军不得不重新打起精神考虑舰队弹仓的重装难题。

  2022年10月5日,美国海军在圣地亚哥进行了TRAM的概念验证,其基础原理是在补给船上安装可以竖直吊起并旋转导弹的起重机,缓缓将其放入受补给舰艇的垂直导弹发射筒中。

  ■军事海运司令部的“海洋勇气”号舰队试验船靠泊“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斯普鲁恩斯”号(DDG 111)进行海上装填的概念验证

  2023年8月3日在诺福克,“威廉·麦克莱恩”号干货弹药船用起重机向“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波特”号(DDG 78)USS Porter装填模拟导弹,将其放入在Mark 71垂直发射系统(VLS)中。

  TRAM的目标是实现在5级海况(风速17~21节,浪高6~8英尺)下的海上弹药再装填,但是除了在港口环境中的模拟测试,真正的海上验证还未开展。反而法国海军在此领域还先行一步,在2024年5月进行了对“戴高乐”号航空母舰的海上弹药补给,而法国军舰也在红海护航行动中面临着胡塞武装的各种空袭,需要使出浑身解数。

  总而言之,美国海军号称在未来2~3年内落地的TRAM技术还是颇有些缓不济急。

  海军秘书卡洛斯·德尔·托罗(Carlos del Toro)曾在年度水面海军协会会议上表示,海上再装填这一挑战不仅体现在红海,尤其还将体现在西太平洋。在美军的想定中,未来的大战中位于日本一线的基地均难作指望,耗尽弹药的海军舰艇势必只能长途跋涉回关岛甚至夏威夷才能完成补给。若无法真正实现就地装填,重要舰艇在前线如此漫长的缺勤肯定是没有办法接受的。

  虽然美国海军在红海成功地躲过了胡塞武装的所有打击,但却在友军火力下蒙受了不应有的损失:2024年12月22日1架“杜鲁门”号航母上的F/A-18F战斗机被隶属己方“葛底斯堡”号巡洋舰(CG-64)错误地击落。该机被击落时正在执行为友机空中加油的任务,不幸遭到了“葛底斯堡”号发射的“标准2”导弹的打击,而肇事巡洋舰刚在半年前为其更新后的作战软件系统来进行过导弹拦截试验。

  作为航母编队防空中坚,“葛底斯堡”号巡洋舰在狭窄水域面对来自也门内陆的频繁空袭时无疑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非常有可能在目标识别上将己方的“大黄蜂”误判为了胡塞武装的巡航导弹。在间不容发的局面中对友军开火,究竟是操作流程的bug还是敌我识别软硬件的故障,目前还没有更多的披露。

  美军确实具有朝自己人打枪的劣迹,比较著名的例子当属伊拉克战争中的几起美国陆军“爱国者”导弹误伤案例。其一为“爱国者”导弹误击英国空军正在返回基地的“狂风”战斗机,其二“爱国者”导弹误击美国海军航母“大黄蜂”舰载机。但是美国陆军的防空单位与外国友机之间的协调存在难度也是客观事实,与海军舰载机部队的沟通也跨越了军种,“葛底斯堡”号打落海军自己的舰载机确实显得匪夷所思,唯一聊以的是没有像前述两个例子那样闹出人命官司。无论怎样,如果面对胡塞武装都会忙中出错以至于朝自己人开火,在西太平洋会发生啥就值得美国海军更加忧虑了。

  综上所述,以一场局部军事冲突的标准来看,未被敌方命中一弹的美国海军红海部队不可谓不成功,尤其是考虑到胡塞武装对其发动了二战以来最高强度的空袭。然而将红海战斗放在更宏大的视角来看,美军的表现仍然问题多多,没有体现出能够在西太平洋掌控局面的绝对实力。

  当然,美军肯定会亡羊补牢,但问题是没人知道时间站在哪一边。有一种经典的大战起源理论认为,当一个大国处于衰落,而另一个作为假想敌的大国处于上升,尽管后者实力仍不及前者,而前者则有充分的动机抢在后者在实力追上自己之前发起战争。支持这一理论的一个例子就是二战中德国对苏联发起的进攻,不过那是国联成了废物,联合国尚未诞生的“丛林时代”,该理论是否仍适用于二十一世纪联合国礼乐尚未完全崩坏的今天,则是比“美军又会误伤哪个队友”更有趣的另一个话题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塔山阻击战:中外战役史上经典防护作战的典范

下一篇:投身国防必看——全国44所军校最全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