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论坛丨探寻智能化战争设计规律
当前,随着以AI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群的广泛运用,战争形态加速向智能化演进,科学筹划并主动设计智能化战争成为战争准备面临的时代课题。要真正组织好智能化战争设计,就要精准把握智能化战争设计的特点规律,弄清其在战争筹划和准备中的地位作用,从而更好地为打赢战争服务。
正确的决策来源于正确的判断,而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对未来所作的科学预见。科学预测是作战设计的前提,作战设计是预测结果的运用。明天的战争,不会是今天战争的翻版,却可以在今天的战争中找到影子。因此,进行智能化战争设计,应以对未来战争形态和制胜方式的充分研判和科学预测为前提,通过今天的战争预测智能化战争的形态、样式、方法、手段等。
在充满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战场上,要使战争设计更符合实际,就要着眼未来一个时期敌我双方智能化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作战理论的更新、作战能力的发展、制胜途径的创新等因素,对智能化战争的发起时机、规模层次、样式烈度、发展进程、战争结局和别的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进行科学合理预测、估计、分析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性构想和超前谋划。
孙子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智能化战争设计着眼于把握战争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基于可能的敌情、我情和战场环境,优先塑造有利态势,力争通过研究战争、设计战争、谋划战争,从而主导和控制战争,达到以慑止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智能化战争的战场空间是现实和虚拟相结合的多维多域空间,给战争设计者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实施自主与创造的舞台。战争发起的主动性增强,战争设计的主动性、创造性也随之提升,战争设计者可根据未来的战争形态,主动对智能化战争进行超前设计。设计时,既注重应对当前紧迫威胁,也注重瞄准未来作战。为此,应紧紧把准智能化战争设计的时代特征,积极主动作为,在概念、预案、建设等各个环节,增强主动设计、动态设计能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确保始终适应情况的快速变化,尽可能使战争按照所设计的方向发展,争取战争准备的主动。
智能化战争设计是对战争设计者认识理念、认知水平、指导思想、运筹谋略等的原创性组合,勇于创新是智能化战争设计的灵魂。为此,智能化战争设计全过程、诸领域、各方面都应注重以创新引领设计。
智能化战争设计是建立在对智能化战争军事理论、武器装备、战场建设等发展预测基础上的研究,是在立足现有情况基础之上的拓展创新。由于战争形态的发展演进,一些历史上曾经成功的作战方法,在智能化战争中可能会失效;而一些前所未有,适应智能化战争作战理论和武器装备的战法则需要被创造出来。智能化战争设计通过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理解、构想和描述复杂问题,以帮助战争设计者更深入地理解把握智能化战争作战的制胜规律和指导规律,发现制约作战进程的关键点及深层原因,从而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这是聪明的指挥员的出产品。”
智能化战争设计的灵活性,是由作战行动的差异性以及形势任务的变化性、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决定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推理和决断。战争设计方法比较多样,不拘一格,传统的研究预测方法有马尔可夫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情景分析法等。进行智能化战争设计时,应结合作战研究实际,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当前,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计算机模拟、建模仿真、兵棋对抗等方法,正日益成为作战演习及对抗模拟训练的重要形式,也是智能化战争设计普遍采用的方法。
战争是敌对双方综合实力的对抗,更是双方指挥员谋略和智慧的对抗。对抗性是智能化战争设计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战争设计区别于其他领域设计活动的主要特征。
智能化战争设计的主要对象,是敌对双方在战场上进行的作战活动,这些活动是人与人之间,在信息化智能化武器装备及技术手段支撑下“活”的对抗行动,是与敌对双方战争设计者的斗智斗勇分不开的。因此,智能化战争设计者不仅要熟悉掌握己方情况,还要站在对手的立场,从对手的角度来思考智能化战争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局、控局、收局,会具体采取什么样式的作战行动来组织实施,要在战前对作战实施过程中也许会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预测,进而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这样设计的战争才有针对性,也才能在充满对抗性的作战活动中掌握主动。
智能化战争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等所有的领域,具体方法涉及军事学、政治学、运筹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知识,战场涉及陆海空天电网等多维空间。
智能化战争设计既不是简单罗列与战争相关的所有内容,也不是对即将发生的战争进行具体筹划和准备,而是对未来一定时期智能化战争所涵盖内容的全方位、全系统、全要素构想和设计。从内容上讲,包括智能化战争的作战场景、作战目的、作战规模、作战方向、战场环境、可能采取的作战样式、作战方法等;从时间上讲,是从战争设计者构思或谋划作战开始,一直到作战筹划、作战准备、作战实施、作战结束的全过程。进行智能化战争设计,不仅要深入研究智能化战争的特点、规律和制胜机理,研究作战对手情况、战争环境情况、武器装备情况;而且要研究战争科学、系统科学和现代工程科学等众多科学领域,并要预测科学技术发展对未来战争和作战的影响,进而才能对智能化战争的作战理论、作战进程等进行科学设计。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不确定性的王国,战争所依据的四分之三的因素或多或少地被不确定性的迷雾包围着。”
智能化战争设计是对智能化战争作战的概略性筹划和设想,是建立在设计者智慧与谋略基础之上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富有想象力和挑战力。智能化战争设计只知道作战发起的概略区域和方式,但对参战力量的规模、行动样式等没有具体明确,作战目标和作战指标都不具体,应该要依据平时所担负的任务和面临的威胁,在综合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对智能化战争的作战目的、作战规模、行动样式等进行概略筹划和大胆设想,不拘泥于现有的模式化思维。智能化战争作战目的和规模可大可小,行动构成灵活多样,智能化战争设计结果应多案并存、多案对比、多法论证,增强结果的针对性和可靠性。
智能化战争设计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战争本身的盖然性和胜负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以及智能化战争作战体系对抗的复杂性等,都决定了智能化战争设计的复杂多变。与此同时,己方在设计对手时,也在被对手设计,任何疏忽或大意都可能会引起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做准确的战争设计绝非易事。
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战争形态的不断演变,以及未来面临的战略威胁和安全环境的一直在变化,智能化战争设计也应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更看重迭代开发设计。与之相适应,各种作战构想、作战概念、作战预案、作战条令等也应适时修订,一直更新、滚动完善,以适应持续不断的发展变化的新情况。
据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消息: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需求,我国将谋划设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农业科学实验站和数据中心,全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抓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清洁能源,为光伏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日,北京大学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组,提出高密勒指数晶面相干生长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4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此次交付的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载荷包括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载荷以及空间技术试验载荷等二十大类。
“1公斤DNA便可以装下全世界数据。”日前,北京大学张成、钱珑联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并行“印刷”DNA存储策略,成功将信息打印在DNA分子之上,犹如在白纸上批量印刷信息。
日前,国仪量子发布全球首个AI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该系列新产品不仅具备AI功能,还将关键核心指标——信噪比提至全球顶配水平的10000:1,取得顺磁共振波谱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趋势。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怎么样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银线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非常明显效果。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度的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减少相关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上一篇:西安的军校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