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战育人、潜心耕耘他这样挑战“不可能”

发布时间: 2024-09-11     信息来源: 小九足球直播苹果下载

  崔荣洪,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副教授。从教以来,他始终视岗位为战位,怀揣着强军兴军的使命情怀和献身国防教育的人生追求,紧盯部队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多次参与国家级、军队级重点研发计划,被评为“军队青年科技英才”、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

  初秋时节,记者在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工程学院的校园里见到了崔荣洪副教授。他中等身材、穿着“孔雀蓝”制服,正站在飞机前为新学员们授课。他的讲解生动易懂、逻辑清晰,言谈举止间既有军人的严谨干练,又有学者的儒雅气质,学员们听得聚精会神。下课后,崔荣洪和记者说,之所以要走出教室进行现场授课,最大的目的是为了让刚进校的新学员们能够直观地了解飞机结构,激发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

  崔荣洪:我们上课的时候,会讲到整个飞机的构造。我们上午在教室里讲完相关联的内容之后,下午在外场,让学员们实地看着飞机实物授课,他们就会对授课内容留下深刻印象,将来也会更好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中。

  看着眼前这些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新学员,崔荣洪感慨地说,从这些学员身上,他总是能寻找自我青春年少时的影子。崔荣洪出生在山东日照,家乡紧邻沂蒙山区,小时候听过很多红色故事,也十分向往军营。然而真正让他坚定从军报国信念的,是1999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那时候,崔荣洪正在读高二,从新闻中了解到这一事件后,他义愤填膺,决心要报考军队院校,投身国防建设。

  崔荣洪:当时我就反问自己,“我能做些什么?”就想着能不能通过参与国防和军队建设,为提升我们的祖国的装备力量作一点贡献。我考大学填报志愿的时候,看到空军工程大学有“空军”两个字,以为这所大学是研究设计制造飞机的,就报考了这所大学。

  怀揣着从军报国、设计制造飞机的梦想,2000年,崔荣洪如愿考入空军工程大学。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他所学的专业并不是“制造飞机”,而是如何维护保障飞机。尽管与最初的志愿有一些出入,但乐观向上的崔荣洪很快就想通了。在他看来,只要自己踏实学习、刻苦钻研,无论什么专业,都能够为提升部队战斗力作贡献。为此,他在本科阶段就认真学习基础知识,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后来又顺利考取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崔荣洪:考上研究生以后,学习的内容就跟设计、研发更贴近了。这个设计研发不是凭空研究一个新的东西,而是根据部队在使用飞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研究如何来解决这样一些问题,怎么改进这些设备。因为学的层次越高,研究的深度也越深,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会更强,所以我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

  凭借出色的专业成绩和突出的科研能力,崔荣洪在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得以留校任教。当时院校的装备少,授课基本上以理论教学为主。为了让学员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学有所成,实现为战育人的目标,崔荣洪在不停地改进革新教育学生的方式的同时,还从机关和部队多方协调申请装备,和几位教员一起在学院推行了“三网融合、多方联动”的混合式教学改革。通过将课堂与部队、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有机联通,达到了教师、学员与部队三方都受益的良好效果。学校的教员能联系共建部队,学员可以查询各型飞机的具体信息,空军部队可以在辅助教学的同时获取技术支持。

  崔荣洪:以前要求我们自己出去找装备。有一些部队报废的零件,我们大家可以向空军机关申请,拿到学院用来开展教学。通过解剖这些报废零件,学员就能更清楚、更直观地看到零件的内部构造。另外,“三网融合”教育学生的方式也是想把院校和一线部队进行连接,这样更有助于让学员所学对接部队一线的需求。

  崔荣洪坦言,从事院校教育十多年,自己并没做出多少轰轰烈烈的业绩,只是全心全意地下功夫干好两件事:一是帮部队解决技术难题,二是为战育人,培养未来能够托举战鹰的人才。为了让课堂教学面向部队、面向战场、面向未来,这些年,崔荣洪利用寒暑假的机会,多次到基层部队跟训调研,进一步探索基层部队装备的真实的情况,以此来确保教学活动紧紧围绕部队需求和战场需求来展开。

  近年来,随着教学实践经验的不间断地积累,特别是部队装备迭代升级进度的加快,崔荣洪有一种更加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他在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的同时,还紧贴部队装备需求潜心钻研,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前几年,有一个“卡脖子”的难题亟待解决。那段时间,崔荣洪忙得像陀螺一样,每天奔波在部队、工厂和实验室之间,查阅大量文献,开展调研试验,与小组成员不断地修改方案、测试验证,最终找到了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取得的相关成果也成功应用于装备实践,受到部队官兵的广泛好评。

  “为战育人,担当新时代强军重任。”这是崔荣洪写在笔记本扉页上的一句话,也是他为自己确立的工作目标。2020年,崔荣洪响应上级号召主动转改为一名文职人员。24年军旅生涯,从学员到教员,从“空军蓝”到“孔雀蓝”,身份在变,但不变的始终是他献身国防的初心使命。如今,崔荣洪教过的许多学员已经在部队成长为托举战鹰的专业骨干。去年,他所在的团队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崔荣洪说,在为战育人的道路上,他会继续拼搏努力,用科学技术赋能战斗力,为强军兴军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央广网·军事频道 记者:朱东阳 钟紫舟 何格格 汤雨杭 播音:徐佳慧 宋波)

  崔荣洪,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副教授。从教以来,他始终视岗位为战位,怀揣着强军兴军的使命情怀和献身国防教育的人生追求,紧盯部队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多次参与国家级、军队级重点研发计划,被评为“军队青年科技英才”、空军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

上一篇:国防科技大学气候海洋学院研讨员张卫民:“算天斗海”为打赢

下一篇:空军招飞目标归纳素质继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