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 叩问初心:伟大建党精神与航天精神的 内在关联与时代价值
中国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伟大建党精神与航天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人的初心,在新时代显现出特有魅力与深邃内涵。
(一)秉持一贯的首创精神:走在前列谋新篇,勇立潮头显担当。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创新精神的精髓,贯穿于中国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复兴整个历史过程。同时,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与开端体现出航天人勇于创新的精神,构成航天精神的底色。
1.开天辟地:中国的诞生是从来就没过的根本性壮举。“中国产生了中国,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国自身的创建过程,体现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中国从创建起,有三条以往中国任何政党或政治力量从来就没过的根本性创举。
其一,党的创建有着科学理论的指导,这是开天辟地头一回。“中国从创建一开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信仰社会主义、是人民最幸福的理想社会。隔了一年,又针对中国真实的情况,提出目前首先要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这些过去都没有人这么提过,是开天辟地头一回。”正是因为有着科学思想的指导,我们党才能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这种选择和做法都是第一次。
其二,党在创建过程中就注意深入群众,这是其他政党从来就没做过的。要到群众中去,特别是到占人口最大多数、遭受苦难最深重的工人农民中去工作。以前,也从来没有一个政党这样做过。
其三,党一成立就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与严密的组织纪律,这是中国其他政党与组织所没有的。最初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组织能够发展壮大,自然离不开成立之时所制定的纪律与规矩。
2.白手起家: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奠定国防科技工业的基础。中国航天事业是党的事业,国家的事业,关系到国防安全和科学技术进步。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有一点工业基础,只有有限的外部援助。中国航天事业的艰辛创业历程同样体现了首创精神,展现出航天人的创新特质,奠定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基础。
当时,中国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科学技术水平低,加之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封锁,在此种情况下,要发展航天科技,困难是可想而知的。1955年10月8日,经过中国政府的营救和艰苦斗争,钱学森终于冲破藩篱,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在周恩来总理的鼓励和建议下,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向中央呈递《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以下简称《意见书》)。这份《意见书》提出我国国防航空工业应“研究、设计和生产三面并进,而在开始时,重点放在生产,然后兼及设计,然后兼及研究”。与此同时,钱学森还参与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制定工作。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由钱学森担任院长。要求国防部五院将“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作为自己的建院方针。1957年11月16日,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以下简称“二院”)的前身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成立,从此走出了一条自主发展中国导弹事业的成功之路。
(二)秉持顽强的斗争品格: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伟大建党精神和航天精神鲜明地体现出人顽强的斗争品格,展现的是中国人和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艰辛历程。
1.上下求索:先进思想的“盗火者”。中国的诞生,使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一大”在中召开,会议中途被破坏,由上海转至浙江嘉兴,在南湖红船上完成了缔造的使命,这正彰显了人为了理想信念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只有深刻理解、全面把握信仰对象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才会有对信仰的坚定性和忠诚性。“伟大建党精神”蕴含了中国先进分子在探索救亡图存的历程中,对当时社会上各种理论和“主义”进行反复研究、甄别与实践的基础上,最终将马克思主义和确立为信仰的上下求索精神和科学、理性精神。后来对斯诺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诚如所言,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后,从未动摇终其一生为之奋斗。许多人和一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就矢志不改,终其一生。
2.奋斗不息:祖国空天的“捍卫者”。航天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国航天人披荆斩棘、艰苦奋斗的历程。其中,武器装备的更新迭代,大国重器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每一代航天人的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离不开每一代航天人接续递进、奋力传承。
“红旗”系列防空导弹筑起坚固的空天神盾,有力地保证了中国的领空安全,但是它们的研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遇到了无数很难来想象的困难。比如:第一代防空导弹的研制是从仿制苏联导弹开始的,这项工作极其艰苦,大家喊出了“千方百计快快快、卧薪尝胆干干干”的战斗口号。再如,第二代防空导弹的代表型号“红旗—7”技术新、要求高,而且时间紧、周期短,使“红旗—7”的研制任务特别艰巨。研发团队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工作,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在荒漠中动辄进行几个月的靶场试验,每次试验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从1980年4月开始,到1980年6月设计定型、试验结束,前后经历了八年的艰苦过程,被称作“八年抗战”。第三代防空导弹的代表型号“红旗—9”在研制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攻克技术关键,在多目标探测跟踪、精确制导与拦截、光电对抗、网络化指挥控制、垂直发射、野战机动、快速对接转移等诸多技术上,都有所创新,堪称国际先进。”作为祖国空天安全的坚定“捍卫者”,航天二院人继承优秀的精神财富和扎实的研制经验,坚持不懈奋斗,精益求精,精诚求索,推陈出新。
(三)秉持高尚的奉献美德: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伟大建党精神体现出中国人无私奉献的美德,彰显了中国的纯洁性、先进性。航天精神展现出中国航天人舍“小”家顾“大”家的气概,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
1.胸怀天下:舍生忘死铸就民族脊梁。中国人正是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和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线世纪初期,面对风雨如晦的黑暗中国和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不顾个人的安危和得失,自觉肩负起“救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时代重任,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组建了中国。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中国赢得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无数人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以实际行动向世人昭示着中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和大公无私的优秀品格,彰显了一心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忠贞使命。
在和敌人的顽强对抗中,在接受生命极限的挑战时,人无畏牺牲,勇于献身。根据民政部的统计,为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有2100万革命者捐躯,而各地烈士在册记载的只有160多万,有1900万革命先烈名字无法确认。支撑他们为之奋斗并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正是内心崇高的理想和由此而生的坚定信念。
2.不计得失:隐姓埋名甘做无名英雄。“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由于航天事业是国防高科技工业,很多时候涉及国家机密和国家安全,很多航天人要隐姓埋名,不能公开身份,甘做无名英雄。同时,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是航天精神的题中之意,历代航天人也是通过一次次行动在践行。翻开航天事业发展68年的历史,这种品质和状态已经深深浸入航天人的血液中,不计较个人得失,一生默默无闻。
在今天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一个特殊的地方——东风革命烈士陵园。30000平方米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长眠着自1958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建以来,为中国航天事业献身的13位将军和700多名官兵、科学技术人员,被称为“不朽的军阵”。他们中,有开国元勋元帅,有航天老领导、老专家、英年早逝的航天科技工作人员,也有英勇牺牲的部队指战员。这些英烈,用生命展示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无私情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奉献胸怀、“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赤胆忠心,展示了航天精神战无不胜、为国争光的伟大力量。
初心和使命,不仅是中国出发时的赤子之心,更是中国走向未来过程中恒久的坚持和不变的追求,这种恒久的坚持和不变的追求将激励出人伟大的精神。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一个伟大的党诞生于一条小船。从此,中国引领革命的航船,劈波斩浪,开天辟地,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小小的红船见证了中国的横空出世这一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满载着中国人民的殷切期待,成为中国精神动力源头的象征,开启了中国精神动力的发展之旅。习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人精神谱系的历史源头。党的创建是中国奋斗征程的起点,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是中国人精神谱系的开篇。在百年接续奋斗中,中国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一系列伟大成就,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
中国103年的奋斗历史,正是为自己的初心、追求使命,在伟大精神支撑下不懈奋斗的历史。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仅骄傲地站起来了,而且以民族复兴、自力更生的坚强决心,以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打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千秋基业,展现了崭新的精神风貌。进入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将激励我们前进,努力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方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也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动力。
(二)航天精神的时代价值。中国航天事业的奋进史,是一部不断在伟大事业中形成伟大精神,并不断用伟大精神铸就伟大事业的历史。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伴随着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征程,航天精神始终如火炬,照亮前行的道路,激荡起一往无前的伟大力量。航天精神是激励中国航天人不断爱国奋斗、开拓创新、建功立业的强大优势。中国航天事业历经岁月洗礼,实现伟大变革和历史跨越,激励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前赴后继、继往开来,其力量源泉就是航天精神。建设世界航天强国的伟大实践呼唤着航天精神的蓬勃发展,航天精神的蓬勃发展推动着世界航天强国的历史进程。作为建设航天强国的核心力量,中国航天人要逐步牢记使命责任,努力成为提供世界一流航天产品与服务的主导力量,抢占世界航天科技战略制高点、提升中国航天国际影响力与大国地位的中坚力量。
在全球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及新军事革命交织前行的复杂背景下,国际高科技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与变革。同时,国家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持续推进。我们应该靠发展和实力在未来赢得地位和主动权。在新时代,航天精神凸显引领力、创新力、发展力,将推动航天事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支撑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目标的实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人以史为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经得起各种复杂环境和困难挑战的考验,一步一个脚印,久久为功,以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挺起民族的脊梁,推进民族伟大复兴,在人类文明史上矗立起中国精神的丰碑。
(一)牢固树立忠诚祖国、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忠诚祖国、服务人民的的家国情怀是伟大建党精神和航天精神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最强的向心力,也是中国事业发展中最伟大的精神支撑。
1.厚植坚定理想、忠贞报国的建党初心。理想信念是人的“钙”,“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在建党之初,早期人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浓厚的家国情怀,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由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党的一大到党的二十大,近百年前的小小红船,如今慢慢的变成了承载着14亿多中国人民希望的巨轮,最早只有58名党员的中国,已发展成为拥有103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
回顾我们党103年的历史,从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自觉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神圣使命,并为完成这一使命进行了接力探索和不懈奋斗,不断把人民对幸福的期盼变为美好的现实。
追随初心,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的信念,是人的政治灵魂,是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要厚植坚定理想,忠贞报国的建党初心,以坚若磐石的意念在艰难险阻重大挫折面前“风雨不动安如山”,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奋斗终生。
2.坚定工业救国、富国强军的立业初心。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大批在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科学家,怀揣高尚的理想信念,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他们大都亲身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血与火的洗礼,目睹了中国的积贫积弱、满目疮痍,感悟到落后必然挨打的深刻道理。他们回归祖国,就为了工业救国、富国强军。
中国著名的火箭与导弹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院士早年留学英国,离开祖国整整四年,他非常想念自己所熟悉的山山水水和久别的亲人。“他始终认为国不强民不富,首先是因为国力弱,科学技术不发达。科学救国的激情,在黄纬禄的心中更加猛烈地燃烧起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为了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黄纬禄把在英国学到的知识,不余遗力奉献给自己亲爱的祖国。
爱国主义、奋发图强是每一位航天人一生的精神支柱。使受尽屈辱的祖国繁荣昌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他们不懈的追求,他们用一生实践在航天事业中兑现着自己的诺言。中国航天事业所创造的奇迹不单单是一项又一项尖端科技成就,更充足表现为一系列特殊的精神力量的胜利。支撑中国航天人艰苦创业的首要精神力量就是爱国主义,即站在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高度迸发出的“工业救国、富国强军”的意志和精神追求。
(二)持续培育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特质。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特质是伟大建党精神与航天精神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是人和航天人走在时代前列的象征。
1.永葆持续进化、自我革命的兴党根本。“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和中国人民不仅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展望未来,中国的发展前途无限美好。”由此可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中国的显著特征。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面对新挑战,迎接新机遇,我们一定要坚持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用创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用创新的思想观念谋划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也永无止境。“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必须牢记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伟大建党精神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现在,属于未来。在全面建设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我们仍就需要大力弘扬首创精神,勇于自我革命,切实担当起新的历史使命,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和理论创新,切实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的高度。
2.锤炼创新者强、创新者胜的兴业根本。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航天事业艰难起步,白手起家,中国航天人凭借自己的努力钻研、不停地改进革新,把导弹研制出来。正是靠着航天人这种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取得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成就。“我们没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拥有知识产权,才能真正将祖国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全球新一轮经济稳步的增长面前,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随着经济稳步的增长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可学的榜样慢慢的变少,我们的创新之路必须从“跟跑”走向“领跑”。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我们不仅要对当前的新矛盾、新问题进行研究,更要从战略层面预测未来矛盾发展走向,勇攀科学高峰,掌握核心技术,自觉主动从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式、固有模式、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学技术高峰的必由之路。” 我们通过“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不懈地创新,完成了武器装备的一次次飞跃,从跟跑迈向并跑,从并跑努力迈向领跑,一次次铸就着祖国空天防御的神盾。
(三)从始至终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同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是伟大建党精神与航天精神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建设的成就、中国改革的推进要一直实践、勇于攻关、百折不挠、持续奋斗。“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民族之林的能力。”
1.夯实不畏艰难、砥砺奋进的兴党基石。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奋斗史,也是一部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拼搏的历史。1921年南湖上那条普通红船,作为中国的起点,它实际承载着未来的无限希望。中国用28年时间,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此后又用半个多世纪,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富裕和强大。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实现伟大梦想一定要进行伟大斗争。当前,中国正值各种社会矛盾多发期和凸显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民族复兴进入形势路径最复杂、各种压力空前加大的重要历史时期。唯有具有“舍我其谁”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方能涉险扬帆。
“同志曾经嘱咐全党;‘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责任重于泰山。全党一定要紧密团结起来,敢于担当、埋头苦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与时俱进、时不我待的精神不断夺取新胜利,逐渐完备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翻开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在历史中汲取力量,为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从一大到党的二十大,从红船到“伟大建党精神”,中国正是以大无畏的精神,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奋勇前进。
2.筑牢独立自强、奋斗不止的兴业基石。航天精神体现了航天人独立自强、奋斗不止的风貌。中国航天事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国家的经济、技术还“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难起步的。我国所急需的设备、资料进口,都要受到国外的种种限制。独立自强是当时国际国内环境下的唯一选择。中国航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作为一个大国,尖端武器是买不来的,国防只能靠自己。只有独立自强,才能牢牢掌握航天事业发展的主动权,否则就会被别国所牵制,陷入极其被动的地位。
奋斗不止与独立自强有着内在的联系。没有独立自强的精神,就不可能激发奋斗不止的作风,不去奋斗,独立自强便成为纸上谈兵。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着航天事业的发展。二院“有矛必有盾”发展哲学是立院之基,是用鲜活航天实践写就的精神图腾,展现出二院人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不畏艰难的昂扬斗志、奋勇向前的时代担当。奋斗精神伴随航天创业者走过荆棘,越过险阻,航天创业者秉持奋斗精神,走过荆棘,越过险阻,创造了一个个巨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为增强中国科学技术实力,特别是国防实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奠定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四)大力推崇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集体风范。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社会风范是伟大建党精神与航天精神中最重要、最宝贵的内容,他们把个人理想和祖国命运、个人志向和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将爱国情、报国志融入建设祖国伟大事业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伟大奋斗中。
1.汲取慷慨奉献、忠诚为民的兴党动力。“伟大建党精神”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中国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所在。中国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把代表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领全国各族人民斗志昂扬,不懈拼搏。103年来,中国始终载着红船初心,在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渐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带领中国人民直面矛盾,攻坚克难,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些充分反映出中国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中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生存、发展和壮大的思想基础。肩负为人民谋利益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中国人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宣传、发动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和衷共济,英勇奋战,在推进中国改革的进程中,慷慨奉献、忠诚为民。
2.激励无名坚守、甘于平凡的兴业动力。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是航天人的高贵品格,是中国航天事业稳步而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有力支持。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离不开持续几十年的科技攻关,离不开一代代平凡航天人的用心坚守和艰苦努力。二院有一句鼓舞人心的口号:“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如今听起来或许有些悲壮,但在当年却道出了“徒步攀登”的航天人的誓言与决心。他们深知,在不远处的八宝山国家公墓里,有多少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英雄在那里长眠,又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共同守护着来之不易的新中国。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虽然航天研制的工作环境有了极大改变,但是甘于无私奉献的精神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之中,无数感天撼地的英雄事迹使航天精神在不断升华中形成了巨大的感染力。68年来,航天人不图名、不图利,奉献青春,甚至牺牲宝贵生命。他们在奉献与索取之间,想的是更多地奉献。他们无愧于“航天人”这一光荣的称号。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决定了一个民族的韧性。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起点。从伟大建党精神开始,中国革命精神得以现代性生长。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也标志着中华民族思想上的一次大解放、精神上的一次大焕发。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改变国家命运的有力武器,并致力于将之中国化,从而为民族精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科学元素,并为其保持永久活力注入了脱胎换骨的鲜活因子。航天精神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中国航天人集体意志和高尚品格的写照,是中国航天人普遍认同和不懈追求的价值理念。航天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源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实践,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指引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正确经验总结。在当代,航天精神仍然闪烁着真理光芒,仍然是指引航向的精神灯塔。伟大建党精神与航天精神共同昭示着中国人的初心、使命,具有超越时空而又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只有在实践沃土上才能培植伟大建党精神与航天精神的时代性,在实干的热流中才能弘扬新时代的伟大建党精神与航天精神。
(作者为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党校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党建与领导力培训处副处长(主持工作))
《现代国企研究》杂志是由中央党校国务院国资委分校、全国党建研究会国有企业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指导,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人才研究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科类期刊。2010年创刊以来,杂志秉持“启迪国企现代思维 领航国企特色实践”的宗旨,突出评论特色,围绕国企改革和国企党建两大主题,研究发展规律,解析制度精髓,探索实践途径,已成为服务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权威研究平台和主流舆论阵地。国内统一刊号:CN11-5992/F 全年定价4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