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边防军的前世今生
俄罗斯幅员辽阔,有6万多公里的边界线,与我国接壤的边境线多公里,其边防军也是世界上最庞大的边防军。但俄边防军并非我们一般所说的“俄军”,而是与其内卫军、民防军、消防兵、铁道兵、侦察部队、特种部队、通信部队、警卫部队等一道被列为“其他军队与队伍”。
俄边防军主要担负边界保卫等任务,隶属联邦安全局边防总局,由议会、总统、政府按照规定权限共同指挥。
俄罗斯边防军的前身是苏联边防军。1917年,布尔什维克上台后,最初守卫国境的是刚刚组建的红军。1918年3月底,在财政人民委员会内成立了边境守卫总局。5月28日,列宁签署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命令,成立边防守卫部队,因此,这一天被定为“边防军节”。时至今日,每年这一天,退役的俄边防军人都会戴着边防军标志性的绿色军帽,与战友聚会畅饮。中俄双方边界代表机关,也都会按惯例举行庆贺活动。
俄边防军成立之后,名称经历了几次变化——“边防守卫部队”、“边防部队”、“全俄肃反委员会边境部队”。这段时期,边防部队同时隶属于几个人民委员会。直到1922年9月,劳动和国防委员会才作出决议,成立国家政治局独立边防军。
此后边防军作为一支独立的军事力量开始慢慢地走向正规并不断得到壮大。这中间还包括增强兵力,改善装备,增编海军、空军等兵种,自上而下组建了边防军区、边防总队、边防大队、边防哨所、独立边防护卫舰支队、独立航空兵团、独立边防检查站,出善相关的法规制度和条令条例等,1991年“8·19”之前,边防军隶属国家安全委员会,设10个边防军区,总兵力达25万人,是苏联时期重要的武装力量。
苏联时期的边防军,虽然主要担负边界防卫和管理任务,但在很久里都是作为作战部队存在的。1938年,驻守远东滨海地区的苏军同日军进行了血战,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创作了几首反映远东边防军人生活的诗歌,广为人知的《卡秋莎》就是这里面的一首。
1941年~1945年卫国战争期间,有超过11.3万名边防军人直接参加了前线作战。朱可夫元帅曾说过:“交给边防军的前线年阿富汗战争期间,边防军又以两个整编战斗支队的兵力最早一批开进阿富汗,最后一批撤离。与邻国的武装冲突,也是由边防军直接挑起并投入战事。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苏联边防军的基础上组建了俄罗斯边防军,隶属联邦安全部,兵力约22万人,编成9个边防军区。在之后的近20年里,俄边防军不断进行体制改革和职能调整,特别是普京成为国家元首后,强势推进了边防军的改革,到2010年,这个调整、改革过程基本完成。概括起来,主要完成了四项重大转变:
第一,编制数量上大幅缩减员额。根据1997年4月24日中、俄、哈、吉、塔五国签署的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近年来,俄方对驻中俄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进行了大幅裁减,目前俄边防军约有17万多人,其中还包括近1万人的文职人员。
第二,边防军性质上由单纯军事组织转变为多功能的军事组织机构,由此,职能上也由边境防卫管理向多领域、多功能拓展。他们增加了保护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洋生物资源的职能,任务还进一步拓展到对抗非法武装、国际恐怖组织跨境犯罪、犯罪团伙和集团组织在边境地区的违法犯罪活动,打击偷渡客和毒品、偷猎捕捞、武器交易、战略原料及货物走私,为界河上的商贸往来和其他生产活动创造条件,还针对外国情报部门的活动采取对应行动等。特别是近年来,针对东亚地区的大量劳务输入,边防军还在阻止外国经济和人口扩张中发挥了相应的作用。
第三,组织架构上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简化了指挥体制。先是撤销了联邦安全部,组建直接隶属于总统的联邦边防总局边防军总司令部,作为边防军的最高领导和指挥机构,1995年又重新组建了联邦安全局。到本世纪初,联邦边防总局重新并入联邦安全局,安全局第一副局长兼任边防总局局长,撤销边防军总司令部,成立了专门协调边防领域的机构——联邦边防委员会。所辖边防部队由过去的边防军区、州边防局、总队、大队、哨所改为联邦区边防局、边防分局(旅或团级)、边防大队(营级)、边防所(营级或连级),减少了指挥层次,进一步畅通了指挥渠道。
第四,在设置原则上,由按战略方向转为按行政区划划分。在取消了边防军区后,俄边防军目前是按照行政区划在各联邦区由上至下建立管理体系,边防局直属团级检查站,通常设在国际机场所在地,边防分局直属营级检查站,设在其他港口和口岸所在地,负责对出入境人员证件、货物和交通工具的检查,兼具边境管辖和执法管理双重功能。原边防哨所改组为边防所,但习惯上仍称哨所。全俄约有60多个边防分局,俄境内边防所约有950多个,都是按照行政区划进行管辖。
中苏关系紧张时期,边境线上双方军人也剑拔弩张。随着沿边改革开放,在中俄东段黑龙江3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友好往来成为主流。通过逐渐完备设施建设和工作机制,俄边防军在其中发挥着逐渐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会谈会晤是军事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俄边界代表机关的成员是来自各边防局、边防分局以及独立护卫舰大队的军官。“不能选择历史,但可以共创未来”、“共守边界”的理念成为中俄两国边防军人深入交流的基础,双方在方法手段上也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从最初双方例行性的工作会晤会谈,到开展重要节日庆祝活动、进行体育比赛、共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去对方连队(哨所)参观互访和进行边境防务交流等内容。在沟通渠道上也增加了数字传真、直拨电话等形式,联系更加紧密和快捷。
在黑龙江上、中游所有地段,双方边界代表机关每年都要通过会晤,开展3至4次联合踏查边境活动,如“阿穆尔渔汛行动”,是在春季和秋季两个渔汛期(即禁捕期)实施,乘坐中方或俄方船艇,沿黑龙江巡航,禁止中俄两国渔民在指定水域作业,以密切监视双方特别是中方船只活动情况,严厉打击非法越境和捕捞的船只,遇有违边作业情况,按属地原则来管理,现地解决,公开透明。
目前,俄边防执勤设施建设也正在慢慢地改善。俄方岸边设置的瞭望架,密度较大,平均每6.5公里1个,在沿边城市等重点地段,甚至间隔数百米就有1个,多为铁质焊接。从去年开始,俄方对这些铁制观察架做改造,在顶端观察平台下方增加了一层封闭的阁楼,大多数都用在放置冬季取暖设施。
俄方哨兵巡逻,都装备有通讯电台,可随时和指挥室联络,实现了无线通讯。夏季,边防护卫舰大队的各型船艇会在界江、界湖中巡逻执勤,并完成警戒运输等任务,虽然在隶属关系上由边防军指挥,但他们都身穿海军军服,属于海军序列。除此之外,不定期的直升机巡逻也是例行手段,2008年以来,一种由俄罗斯人自己设计生产的无人侦察机也开始陆续装备部分边防部队。
笔者曾作代表机关成员,访问过俄布市(布拉戈维申斯克)西郊哨所,这是俄“红旗哨所”,普京和梅德韦杰夫都曾视察过该哨所。哨所驻地布市是阿穆尔州首府,与中方边城黑河市隔江相对,其边境封控设施十分完备,尤其是江边的防阻设施,几乎全部用铁丝网封闭,还有电网、警报线,越界者很难逾越这几道屏障,这一地段被双方公认为“模范管段”。
其哨所内部,包括最核心的边防执勤设施,都向中方开放。在一楼值班室,通过监控设施,整个营区的情况在这里可以通视。二楼的指挥室是哨所信息化的中枢,整个界江在大屏幕上一览无余,画面非常清晰。特别是画面上看到的界江,不是横向平视的,而是纵向立体的,显示的都是航标与航标的连线,如果船只越过航道,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翻译出身的副代表柳毕斯基用汉语向我们介绍说:“随着俄罗斯经济复苏,各种设施改善很多,附近的其他哨所,将很快达到或接近这样的水平。”
另外,俄边防军已率先完成了兵役体制改革。自2009年年底取消义务兵役制后,俄边防军已经实现职业化,而俄国防军目前仍保留义务兵役制。俄方边防哨所的士兵大多从本地招募,以布市边防哨所为例,70%以上兵员来自本市。俄边防代表机关介绍说,这样做还在于当地人适应本地气候,又熟悉边境情况,没有勤务时方便回家休息,能够更好的降低保障支出费用。哨所的后勤伙食保障则雇用地方人员来完成,这些人90%是边防军人的爱人或亲属,这样既方便家属与戍边军人团聚,也解决了就业问题。
由于边防军员额减少,在阿穆尔州这样拥有边境线多公里、辖区较为复杂的地区,兵员显然不够充足。于是,阿州边防局从去年开始,面向社会招募了近200名民间人士,成立了“守卫边界志愿者”,成员主要由俄边防军和国防军退役军官、哥萨克组织成员和边民志愿者组成,经过地形学、检迹、国界守卫等课程培训、考核,成绩合格者根据自身的需求,与边防哨所的军人混编在一起执勤。
边界代表亚科布丘克上校在会晤时介绍说:“这些人可成为合格的边界守卫者,是对边防军勤务的有效补充,阿州边防局为他们配备了相应的通信设施、交通工具和地图等执勤器材。但俄联邦政府并没有拨付专项经费保障该组织活动,主要是采取自助或自愿的方式展开活动,他们个人的待遇没有增加。”据了解,这一做法在阿州正处于尝试阶段,别的地方还没有展开。
俄罗斯幅员辽阔,有6万多公里的边界线,与我国接壤的边境线多公里,其边防军也是世界上最庞大的边防军。但俄边防军并非我们一般所说的“俄军”,而是与其内卫军、民防军、消防兵、铁道兵、侦察部队、特种部队、通信部队、警卫部队等一道被列为“其他军队与队伍”。
俄边防军主要担负边界保卫等任务,隶属联邦安全局边防总局,由议会、总统、政府按照规定权限共同指挥。
俄罗斯边防军的前身是苏联边防军。1917年,布尔什维克上台后,最初守卫国境的是刚刚组建的红军。1918年3月底,在财政人民委员会内成立了边境守卫总局。5月28日,列宁签署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命令,成立边防守卫部队,因此,这一天被定为“边防军节”。时至今日,每年这一天,退役的俄边防军人都会戴着边防军标志性的绿色军帽,与战友聚会畅饮。中俄双方边界代表机关,也都会按惯例举行庆贺活动。
俄边防军成立之后,名称经历了几次变化——“边防守卫部队”、“边防部队”、“全俄肃反委员会边境部队”。这段时期,边防部队同时隶属于几个人民委员会。直到1922年9月,劳动和国防委员会才作出决议,成立国家政治局独立边防军。
此后边防军作为一支独立的军事力量开始慢慢地走向正规并不断得到壮大。这中间还包括增强兵力,改善装备,增编海军、空军等兵种,自上而下组建了边防军区、边防总队、边防大队、边防哨所、独立边防护卫舰支队、独立航空兵团、独立边防检查站,出善相关的法规制度和条令条例等,1991年“8·19”之前,边防军隶属国家安全委员会,设10个边防军区,总兵力达25万人,是苏联时期重要的武装力量。
苏联时期的边防军,虽然主要担负边界防卫和管理任务,但在很久里都是作为作战部队存在的。1938年,驻守远东滨海地区的苏军同日军进行了血战,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创作了几首反映远东边防军人生活的诗歌,广为人知的《卡秋莎》就是这里面的一首。
1941年~1945年卫国战争期间,有超过11.3万名边防军人直接参加了前线作战。朱可夫元帅曾说过:“交给边防军的前线年阿富汗战争期间,边防军又以两个整编战斗支队的兵力最早一批开进阿富汗,最后一批撤离。与邻国的武装冲突,也是由边防军直接挑起并投入战事。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苏联边防军的基础上组建了俄罗斯边防军,隶属联邦安全部,兵力约22万人,编成9个边防军区。在之后的近20年里,俄边防军不断进行体制改革和职能调整,特别是普京成为国家元首后,强势推进了边防军的改革,到2010年,这个调整、改革过程基本完成。概括起来,主要完成了四项重大转变:
第一,编制数量上大幅缩减员额。根据1997年4月24日中、俄、哈、吉、塔五国签署的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近年来,俄方对驻中俄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进行了大幅裁减,目前俄边防军约有17万多人,其中还包括近1万人的文职人员。
第二,边防军性质上由单纯军事组织转变为多功能的军事组织机构,由此,职能上也由边境防卫管理向多领域、多功能拓展。他们增加了保护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洋生物资源的职能,任务还进一步拓展到对抗非法武装、国际恐怖组织跨境犯罪、犯罪团伙和集团组织在边境地区的违法犯罪活动,打击偷渡客和毒品、偷猎捕捞、武器交易、战略原料及货物走私,为界河上的商贸往来和其他生产活动创造条件,还针对外国情报部门的活动采取对应行动等。特别是近年来,针对东亚地区的大量劳务输入,边防军还在阻止外国经济和人口扩张中发挥了相应的作用。
第三,组织架构上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简化了指挥体制。先是撤销了联邦安全部,组建直接隶属于总统的联邦边防总局边防军总司令部,作为边防军的最高领导和指挥机构,1995年又重新组建了联邦安全局。到本世纪初,联邦边防总局重新并入联邦安全局,安全局第一副局长兼任边防总局局长,撤销边防军总司令部,成立了专门协调边防领域的机构——联邦边防委员会。所辖边防部队由过去的边防军区、州边防局、总队、大队、哨所改为联邦区边防局、边防分局(旅或团级)、边防大队(营级)、边防所(营级或连级),减少了指挥层次,进一步畅通了指挥渠道。
第四,在设置原则上,由按战略方向转为按行政区划划分。在取消了边防军区后,俄边防军目前是按照行政区划在各联邦区由上至下建立管理体系,边防局直属团级检查站,通常设在国际机场所在地,边防分局直属营级检查站,设在其他港口和口岸所在地,负责对出入境人员证件、货物和交通工具的检查,兼具边境管辖和执法管理双重功能。原边防哨所改组为边防所,但习惯上仍称哨所。全俄约有60多个边防分局,俄境内边防所约有950多个,都是按照行政区划进行管辖。
中苏关系紧张时期,边境线上双方军人也剑拔弩张。随着沿边改革开放,在中俄东段黑龙江3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友好往来成为主流。通过逐渐完备设施建设和工作机制,俄边防军在其中发挥着逐渐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会谈会晤是军事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俄边界代表机关的成员是来自各边防局、边防分局以及独立护卫舰大队的军官。“不能选择历史,但可以共创未来”、“共守边界”的理念成为中俄两国边防军人深入交流的基础,双方在方法手段上也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从最初双方例行性的工作会晤会谈,到开展重要节日庆祝活动、进行体育比赛、共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去对方连队(哨所)参观互访和进行边境防务交流等内容。在沟通渠道上也增加了数字传真、直拨电话等形式,联系更加紧密和快捷。
在黑龙江上、中游所有地段,双方边界代表机关每年都要通过会晤,开展3至4次联合踏查边境活动,如“阿穆尔渔汛行动”,是在春季和秋季两个渔汛期(即禁捕期)实施,乘坐中方或俄方船艇,沿黑龙江巡航,禁止中俄两国渔民在指定水域作业,以密切监视双方特别是中方船只活动情况,严厉打击非法越境和捕捞的船只,遇有违边作业情况,按属地原则来管理,现地解决,公开透明。
目前,俄边防执勤设施建设也正在慢慢地改善。俄方岸边设置的瞭望架,密度较大,平均每6.5公里1个,在沿边城市等重点地段,甚至间隔数百米就有1个,多为铁质焊接。从去年开始,俄方对这些铁制观察架做改造,在顶端观察平台下方增加了一层封闭的阁楼,大多数都用在放置冬季取暖设施。
俄方哨兵巡逻,都装备有通讯电台,可随时和指挥室联络,实现了无线通讯。夏季,边防护卫舰大队的各型船艇会在界江、界湖中巡逻执勤,并完成警戒运输等任务,虽然在隶属关系上由边防军指挥,但他们都身穿海军军服,属于海军序列。除此之外,不定期的直升机巡逻也是例行手段,2008年以来,一种由俄罗斯人自己设计生产的无人侦察机也开始陆续装备部分边防部队。
笔者曾作代表机关成员,访问过俄布市(布拉戈维申斯克)西郊哨所,这是俄“红旗哨所”,普京和梅德韦杰夫都曾视察过该哨所。哨所驻地布市是阿穆尔州首府,与中方边城黑河市隔江相对,其边境封控设施十分完备,尤其是江边的防阻设施,几乎全部用铁丝网封闭,还有电网、警报线,越界者很难逾越这几道屏障,这一地段被双方公认为“模范管段”。
其哨所内部,包括最核心的边防执勤设施,都向中方开放。在一楼值班室,通过监控设施,整个营区的情况在这里可以通视。二楼的指挥室是哨所信息化的中枢,整个界江在大屏幕上一览无余,画面非常清晰。特别是画面上看到的界江,不是横向平视的,而是纵向立体的,显示的都是航标与航标的连线,如果船只越过航道,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翻译出身的副代表柳毕斯基用汉语向我们介绍说:“随着俄罗斯经济复苏,各种设施改善很多,附近的其他哨所,将很快达到或接近这样的水平。”
另外,俄边防军已率先完成了兵役体制改革。自2009年年底取消义务兵役制后,俄边防军已经实现职业化,而俄国防军目前仍保留义务兵役制。俄方边防哨所的士兵大多从本地招募,以布市边防哨所为例,70%以上兵员来自本市。俄边防代表机关介绍说,这样做还在于当地人适应本地气候,又熟悉边境情况,没有勤务时方便回家休息,能够更好的降低保障支出费用。哨所的后勤伙食保障则雇用地方人员来完成,这些人90%是边防军人的爱人或亲属,这样既方便家属与戍边军人团聚,也解决了就业问题。
由于边防军员额减少,在阿穆尔州这样拥有边境线多公里、辖区较为复杂的地区,兵员显然不够充足。于是,阿州边防局从去年开始,面向社会招募了近200名民间人士,成立了“守卫边界志愿者”,成员主要由俄边防军和国防军退役军官、哥萨克组织成员和边民志愿者组成,经过地形学、检迹、国界守卫等课程培训、考核,成绩合格者根据自身的需求,与边防哨所的军人混编在一起执勤。
边界代表亚科布丘克上校在会晤时介绍说:“这些人可成为合格的边界守卫者,是对边防军勤务的有效补充,阿州边防局为他们配备了相应的通信设施、交通工具和地图等执勤器材。但俄联邦政府并没有拨付专项经费保障该组织活动,主要是采取自助或自愿的方式展开活动,他们个人的待遇没有增加。”据了解,这一做法在阿州正处于尝试阶段,别的地方还没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