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俄媒体称中国只是俄制武器第四大进口国(组图)

发布时间: 2024-09-04     信息来源: 新闻中心

  资料图:4月28日,中国空军执行电子对抗训练任务的歼-11战鹰平安归来。 中国军事图片中心 特约记者谭超 摄

  据俄罗斯《一周论据》周刊5月14日报道,近年来俄中两国间的军火贸易额大幅度减少,引起俄军政各界和有关专家的极大关注。俄战略与技术分析中心主任康斯坦丁-马基延科对此进行了分析,指出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中国国防科研和生产能力的慢慢地加强,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给,还通过“克隆”俄制武器成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与此同时,俄军事工业已摆脱苏联解体后的灾难困境,对中国的订单依赖越来越少。

  中俄两国军火贸易额锐减的第一个信号,是中国放弃根据许可协议在国内组装数百套苏-27SK歼击机的合同。1998-2004年,中方从俄罗斯购买了上百套配件,以此来实现“中国版苏-27SK”J-11战斗机的系列生产。但是现在,中国已把目标放在了自主研发该型战机的“克隆”产品上。例如J-11B歼击机系列,其中显然应用了国产发动机和雷达系统。

  俄向中国出口第二批苏-30MK2歼击机的希望也没有实现。按照预期,中国在2004年获得首批可以装备一个团的24架战机后,还应购买第二批同样数量的苏-30MK2。但是现在看来,这样的一种情况好像不一定会发生。此外,中国还在2005年与俄签订了购买34架伊尔-76军用运输机和4架伊尔-78空中加油机的合同,但是一年后,由于负责生产这些军用飞机的塔什干飞机制造厂的原因,合同履行出现问题。

  总之,中俄两国的军火贸易额大幅度地下跌。按俄国防出口公司总经理阿纳托利-伊塞金的线年中国向俄采购的军火总额为2亿美元,即使把一系列特别出口项目考虑进去,总额也只有5亿美元;2007年为7亿-8亿美元。这就是说,中国2006-2007年间向俄购买的武器已经少于印度、阿尔及利亚和委内瑞拉,考虑到俄与叙利亚和伊朗的军火合同缺乏公开信息,可以说中国最多也只是俄武器的第四大购买国。

  上世纪90年代,俄中两国在军事技术合作领域相互依赖程度非常高。一方面,欧洲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俄无可选择地成为中国军事技术装备的进口来源。只有从俄进口武器,才可能正真的保证中国实现武装装备的更新换代,从原来的第二代向第三、四代跃进。另一方面,中国的订单也确保了俄常规武器研发和生产单位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财政来源。

  然而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中期前,局势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中国已从昔日的俄军事产品购买者成为其国际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

  在过去15年里,中国军工企业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很多俄专家对中国军事工业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但事实上远非如此。现在,中国获得俄罗斯武器后,立即尝试进行模仿。除了J-11B歼击机,还有消息说中国试图生产自己的类似S-300的防空系统和舰载防空导弹发射装置和航空发动机。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这种努力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但对俄产品做“复制”生产和对苏联造第二代武器的改进经验表明,中国早晚会解决这一个问题。因此,中国现在开始大幅度提高向俄采购武器的技术方面的要求。此外,中国还坚持尽可能小批量采购。而且与印度不同的是,中国对共同研发新一代产品不感兴趣。

  俄罗斯的情况也发生了革命性转变,包括在军事出口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2003年,俄与三个亚洲国家--马来西亚、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签署了价值20亿美元的武器出口合同。2006年,又与阿尔及利亚和委内瑞拉签署了总值超过110亿美元的一揽子进出口合同;而从所有情况判断,2006-2007年俄还与中东国家达成了同样规模的军火协议。

  结果,俄武器出口合同额之高,以致合同履行成了问题。如果说1990年代可能的军事订货额在70亿美元左右的线亿美元。但俄武器生产规模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结果,包括“伊尔库特”、“金刚石-安泰”等公司在内,一系列军工企业的产品已经卖到了2012年。这也制约了俄罗斯与利比亚和沙特阿拉伯签署军火合同。

  中俄两国军事生产和需求潜力方面的转变不能不引起俄军政界以及有关专家的担忧。不过应该指出的是,由于俄军事工业已经复兴并取得了发展,即使没有中国购买武器带来的收入也能确保生存。所以,中国大量采购俄军火的时代成为过去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

上一篇:军史文物|平型关战斗中缴获的日军九二式步兵炮

下一篇:美媒详解中国武器规模战争潜力 世界第3日本第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