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国保”看开封——“市民考察团2023·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高水平发展开封行”考察活动纪实
跟着“国保”看开封——“市民考察团2023·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高水平发展开封行”考察活动纪实
开封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27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68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9处。正是它们,让古籍文献中记载的古城开封变得立体而精彩,蔚为大观。
跟着“国保”看开封——“市民考察团2023·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高水平发展开封行”考察活动纪实
开封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27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68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9处。正是它们,让古籍文献中记载的古城开封变得立体而精彩,蔚为大观。
4月26日上午,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共同组织的“市民考察团2023·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高水平发展开封行”之“跟着‘国保’看开封”专项考察活动举行,来自我市各行各业的40余名市民代表参加活动。市民考察团先后来到繁塔、伞塔以及北宋东京城遗址之州桥及汴河附近遗址参观考察,聆听“国保”故事,发掘“国保”背后蕴藏的中华文明,实地感受我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取得的成果。
“铁塔高,铁塔高,铁塔不及繁塔腰。”从这句家喻户晓的俗语中我们大家可以想象繁塔的雄伟。那么,繁塔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塔?
繁塔位于开封东南角,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市最古老的地面文物建筑类“国保”。
“繁塔是这座塔的‘小名’,它的‘大名’叫兴慈塔,因北宋时建在天清寺内,又叫天清寺塔。天清寺始创于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是皇帝的功德院,建成后声名鹊起,直追大相国寺和封禅寺。”4月26日上午,开封市延庆观繁塔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张小建向市民考察团介绍道。
繁塔是一座底层平面呈六角形的楼阁式仿木结构青砖塔,现高36.68米,下部有粗大的三级塔身,呈六角形,躯粗首小,形状别致,远远望去酷似一个编钟。繁塔外壁上有镶嵌着佛像的瓷砖,每一块砖都是一尺见方,为凹圆形佛龛,龛中有佛像凸起,一砖一佛,佛像的姿态、衣着、表情各具特色。精美绝伦的砖雕、丰富多彩的碑刻题记,对研究北宋历史、开封地方史和繁塔历史沿革具有弥足珍贵的文物、史料价值。
繁塔内部结构别致,登繁塔,里攀外旋,如入迷宫。繁塔第一层有南北两门,南为正门,门内是八米多长的圆券门洞,进入门洞后是六角形的塔心室。室内无登塔通道,上塔需从北门进入并直接到达第三层。想进入塔的第二层并非易事,需通过东南或西南的塔门走出塔外,缘外沿盘旋至塔南。这种奇特的登塔法十分惊险,在全国诸名塔中也实为罕见。也正因此,繁塔二层塔心室历来极少有人登达,塔内20块伎乐砖也渐渐被世人淡忘。
1982年,开封文物部门开始整修繁塔。正是得益于此次整修,二层塔心室的20块伎乐砖才被重新发现,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继前蜀王建墓石棺伎乐浮雕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为我国研究唐宋乐器的演变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考证宋代乐队组合编制、乐器使用方法提供了重要支撑。
“繁台是古汴梁的一处游览胜地。每当草长莺飞或重阳佳节,人们担酒携食结伴至此,或饮酒赋诗,或烧香拜佛,非常热闹,‘繁台春色’因此成为‘汴梁八景’之一。”市民考察团成员感慨道,“繁塔比铁塔早建75年,两塔都曾是大宋皇都的地标,繁塔的价值不在铁塔之下。”
一朵朵“伞花”从85米高的伞塔上飘然而下,一名名新伞兵从这里诞生。4月26日,在伞塔国防教育基地的伞塔印记馆,一幅幅伞兵在伞塔练习跳伞的图片深深吸引了前来参观的市民考察团成员。
作为“空降兵的摇篮”,开封伞塔是我市的重要历史文物和标志性建筑。开封伞塔1956年落成使用,是国内最早、最高的跳伞塔。开封伞塔高85米,钢臂高75米,当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是全国仅有的5座跳伞塔之一,曾有数万人在此接受跳伞训练,并多次承办全国重大比赛。因空降兵技术革新,开封伞塔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如擎天柱般的它早已成为驻汴官兵心中的丰碑,激励着新一代空降兵续写传奇。2019年,开封伞塔被评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开封最年轻的地面文物建筑类“国保”。
为了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走到群众生活中,2021年,开封高标准打造以“一塔、一馆、一区”(伞塔、印记馆、武器装备展示区)为核心的伞塔国防教育基地,也是开封首个以国防教育为主题、中国空军空降兵发展史为特色内容的研学基地。这朵当年最美的“伞花”焕发新生,以崭新姿态绽放中原。如今,伞塔国防教育基地已成为我省许多中小学、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的国防教育打卡地。
“伞塔国防教育基地是我市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成功案例,每天都有很多学校在这里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伞塔国防教育基地讲解员杨倩告诉市民考察团成员,“你看,孩子们在这里强健体魄、磨炼意志,有助于强化国防观念、厚植家国情怀。”
看着蓝天白云下孩子们青春勃发的身姿、迷彩帽下稚嫩却写满坚毅的面庞,市民考察团成员纷纷竖起大拇指为他们点赞。市民考察团成员高建林说:“我小的时候就在这附近住,每天都能看到高高耸立的伞塔。没想到现在伞塔成了孩子们锻炼意志力的好地方,真好!”
当市民考察团成员亲眼目睹我市文物遗址类顶级规模的“国保”——北宋东京城遗址之州桥及汴河附近遗址发掘现场后,不由得发出赞叹——这是一项具备极其重大学术价值和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考古发掘!
汴河是流经开封的一条古老水系,古称汳水,流经浚仪县(开封)北,战国时期魏惠王开凿鸿沟,水行大梁。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水灌大梁,水出浚仪县南。魏晋南北朝时,改“汳”为“汴”,“汴河”之名由此而来。隋大业元年开凿大运河,改汴河为通济渠,连通黄淮水系。唐宋时期,汴河是连接东西二京的重要漕运河道,特别是北宋时期,汴河堪称京师生命线,百万军民仰饱于汴。
州桥是跨越汴河的一座重要桥梁,始建于唐建中年间,因开封时称汴州,故将此桥名为“州桥”。五代、北宋时期,州桥位于天街与汴河之上,又名天汉桥、天津桥。站在桥上,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石梁、石笋、楯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充满华丽气魄。
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汴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及其重要的作用。州桥及汴河附近遗址是大运河通济渠开封段的重要文化遗产。
作为八朝古都的开封,自夏老丘开始,先后有魏大梁、五代、北宋和金建都于此。元明清到近代的700年间,开封一直是省府。数千年来,开封因水患和战争屡毁屡建,造成罕见的纵向叠压“城摞城”现象。这既有文化层的历史堆积,又有泥沙淤埋,城市中轴线千余年不曾改变。但由于长期以来开封地下水位较高,考古发掘工作较西安、洛阳等古都相对滞后,对北宋东京城真实形态的研究只能依据古籍和少量勘探成果。
大运河是一条流动的文化之河,北宋东京城作为运河沿线城市的杰出代表,是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开封大地上的运河故道全长80公里左右,列入《大运河河南段遗产保护规划》中的遗址遗迹有9个,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目录9个、省级非遗项目44个、市级非遗项目名录218个,大运河的文化符号生在开封各个角落。州桥作为横跨汴河的13座桥梁中最著名的桥梁,是大运河这一“流动的文化”中具有特殊价值的重要文物。
为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快速推进大运河重要文物系统性保护整治工程,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通济渠开封段重要文化遗产,自2018年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进行持续性考古发掘,截至目前已完成考古发掘面积4400平方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其中,州桥石壁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北宋时期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在规模、题材、风格方面均代表了北宋时期石作制度的最高规格和雕刻技术的顶配水平,填补了北宋艺术史的空白,展现了北宋时期国家文化艺术的发展高度。
讲解员郭静向市民考察团介绍道:“这幅巨幅壁画,是我市现今地下保留的北宋东京城遗址中最珍贵的汴河遗珍。大家看,这连绵数十米上,凌空奔跑的海马、展翅飞翔的瑞鹤,朵朵浪花祥云,上下边框上的牡丹和卷草纹饰,全部铺开在我们面前。没什么语言能准确形容北宋东京城的阔达雍容与绝代风华,那就让我们仔细聆听,听他们给我们讲述一个跨越千年的故事。”
“开封不愧是八朝古都,文化积淀深厚。”市民考察团成员于慧泉激动地说,“通过今天的参观考察,我深刻感受到近年来我市对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视。一系列保护的方法和考古挖掘让州桥、繁塔等开封文物活了起来。作为开封人,我为生在这座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感到自豪!”
市民考察团成员陈卓说:“通过今天的考察,我重新认识了开封这座城市。站在一眼千年的考古现场,仿佛看到了北宋东京城的繁华,更加真切感受到开封深厚的文化渊源。这让我对开封讲好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故事,传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建设世界历史背景和文化名都充满了信心。”
本版照片均为“跟着‘国保’看开封”专项考察活动现场。全媒体记者吕树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