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用顽强的战斗意志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
一支强大的军队,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我军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战斗精神,是革命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使命职能意识、优良心理品质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精神力量,是广大官兵思想觉悟、精神动力、心理素质的集中体现。
大力培育和弘扬部队战斗精神,是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军人的价值观,与常人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特殊的一面。忠诚祖国、履行使命、勇于牺牲,是军人的核心价值所在。评价一支军队、一代军人的存在价值,主要是看其是否有强大的战斗力,是否能为国家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是不是满足国家发展的防卫需求。军人,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牺牲、奉献。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是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表现,也是确立核心价值观对军人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
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靠着顽强的战斗精神打出来的,中国军队的军威是靠着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拼出来的,强大的战斗精神永远是支撑我军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的资本,永远是我军无法替代的政治优势。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军担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迫切要求全军官兵继承和弘扬战争年代形成的那种战斗精神。这是时代发展的呼唤,也是实现军人价值的必然选择。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发展目标。这些年来,伴随中国的发展,各种外部疑虑和国际压力也在一直增长,从形形的“”到各种各样的“崩溃论”始终没间断过。事实上,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把社会主义中国视作是实现他们称霸野心的最大障碍,西化、分化中国,遏制中国发展,是他们一贯和必然坚持的政治战略。在未来能预见的时期内,来自西方的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压力不会改变,西强我弱的局面也不会改变。历史表明,凡是真正能够从容应对压力、有效化解风险的,从来都不是懦弱畏缩者,而恰恰是奋发有为者,是充满战斗精神的强者。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在日本的压力下,一退再退,最后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以为这样就能够逃避风险,求得眼前平安。然而,清王朝的总危机,恰恰由《马关条约》开始。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帝国主义的“核恐吓”和经济封锁,领导中国人民发扬“不怕天、不怕地、不怕鬼”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形成了抵抗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特有威势。从一定意义上说,军人历来是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当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来自西方的种种压力和威胁,我军必须继续保持和大力弘扬这种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成为一切敌人企图颠覆社会主义中国所无法逾越的障碍。
打赢高技术条件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是我军的根本职能和神圣使命。而历史上,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每一次变革及其在战争中的运用,都会助长“技术决定论”的抬头,并对人的作用特别是战斗精神的地位提出质疑,但这种论调都是站不住脚的。武器装备是战争的主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这是马克思主义颠扑不破的真理。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威力明显地增加,但它仍然需要有战斗精神的人来掌握和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应有的效能。而且,高技术战争决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和拼杀,更表现为心理、意志、精神等方面的较量和征服。如果仅仅有着先进的武器装备,而缺少过硬的战斗精神,必将没办法取得预期的胜利。美军作为新军事革命的始作俑者,拥有无可匹敌的高技术武器,但它也并没有把“宝”全部压在高技术装备上。伊拉克战争前,美军为了激发官兵在恶劣战场环境中的作战意志,强化以“忠诚、职责、荣誉、奉献”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针对伊军实施了声势浩大的心理战。事实表明,战斗精神在现代战争特别是信息化战争中的作用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重要、更突出了。尤其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目前我军的武器装备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一方面要加快武器装备的发展步伐,尽快缩小这一差距;另一方面,也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用顽强的战斗意志等“软实力”来弥补武器装备“硬实力”的不足,确保在未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本质上看,战斗精神是人们面对各种压力表现出的不屈意志,面对艰险困难表现出的无畏勇气,面对奋斗目标表现出的不懈奋斗精神,说到底是一种职能意识的体现,是一种价值追求的体现。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与敌直接对抗、生死搏击,往往能够激发出高昂的战斗精神。而如今,时代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长期的和平环境,来自外部的战争威胁减少,生存的压力明显减轻,这就容易使一些官兵不知不觉地淡化职能意识、弱化战斗精神。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不少战争年代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屡建战功的军队,在取得胜利赢得和平以后,沉溺于享受和平带来的快乐和安逸,进而军备废弛、战斗力下降,最后导致兵败国亡的惨痛下场。清朝的八旗兵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如何着眼新的时代背景,紧紧围绕当代官兵的思想特点,运用很多方法手段,进一步提升部队战斗精神培育的实际效果,真正确立与履行历史使命相适应的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需要引起我们的格外的重视,需要付出更大和更艰巨的努力。
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军队战斗精神深深植根于伟大民族精神之中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军队的战斗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关联,是民族精神在军事斗争领域的延伸和展开,也是民族精神中最为精彩、最为壮观、最为核心的部分。振奋的民族精神,必然包含着军队的昂扬战斗精神的可贵因子;而军队的昂扬战斗精神,又极大地丰富着民族精神的内涵,提升着民族精神的品质。因此,培育军队战斗精神,离不开民族精神这个最深厚的源泉,必须从民族精神的高度上去思考、实践和升华。
战斗精神植根于民族精神的沃土之中。没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作滋养,战斗精神的培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量事实表明,民族精神强盛了,军队才会形成高昂的战斗精神,国家才能生存和发展。反之亦然。古罗马帝国曾经具有尚武的民族传统,但在强盛以后重安逸、讲享乐,社会风气日衰,军队战斗精神锐减,最后导致了帝国的消失和民族的衰亡。近代旧中国一盘散沙,民族精神受到极大损害,导致中华民族屡受世界列强的欺凌。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根本原因并非全是物质因素,当时清王朝的财政年收入是日本的1.5倍,总兵力是日本的1倍多,海军军舰吨位居世界第9位,排在美国、日本之前。但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民族精神衰落,军心涣散,最终惨败,使国家和民族遭受了奇耻大辱。旧中国,由于封建统治者政治腐败,压抑民气,历时千载的民族精神一度衰弱不堪,导致军队丧失了最基本的战斗精神。直到中国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出现,才使危难中的中华民族看到了希望之光,并再次唤醒和激活了久已失落的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肯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民族精神,高扬起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旗帜,这样,才能为培育和弘扬军队的战斗精神提供坚实基础。
培育军队战斗精神,也需要从民族精神的沃土中汲取丰厚营养。中华民族是一个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饱尝艰辛而斗志坚强的伟大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既与世界其他民族共有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几千年来,反抗剥削压迫、抵御外来侵略、英勇顽强斗争,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和主流,其中包含着许多震天撼地的英雄事迹和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像痛感国家败亡悲愤跳江留下千古绝唱的爱国诗人屈原;面对国家安危用“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为誓词的民族英雄岳飞;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万载垂训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等等。正是这些英名壮举,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前仆后继英勇斗争。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在旧中国,我们的民族精神受到了重创,留下了累累伤痕,但其内在的光辉依然存在,依然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我党我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和弘扬者。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我们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是在中华民族精神哺育下产生的,是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丰富和发展。今天,我们培育和弘扬军队战斗精神,就要引导广大官兵从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中,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伟大复兴的历程中,从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和感人事迹中汲取力量、陶冶情操、激发斗志。把这方面的工作抓好了,战斗精神就有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就能够长期巩固下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官兵的战斗精神首先来自于对战争、对军队职能、自身职责等基本问题的正确认识。思想认识正确了,才能产生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是要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教育。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对战争客观规律的科学揭示,也是做好战斗精神培育工作的理论依照。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本质特征,就是格外的重视政治因素和人的因素在战争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把战争性质是否正义、战争指导是不是正确,以及人心向背和人的战斗精神,看成是影响和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性因素。目前,一些官兵在战争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模糊认识,如有的对当代战争的根源和性质缺乏正确判断,有些甚至对“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正义之战必胜”等基本观点提出疑问。这样一些问题不解决,战斗精神的培育就缺乏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在部队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教育,引导官兵深刻认识霸权主义和“”分裂活动是战争的根源,只要有霸权主义存在,只要“”分裂势力不停止分裂祖国的活动,就始终存在着战争的危险;深刻认识抵抗外敌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是正义之举、正义之战,正义之战必然会赢得最后胜利;深刻认识我党我军所拥有的任何敌人都不可比拟的巨大政治优势,在正确的优劣对比中增强战胜敌人的决心和信心;深刻认识人与武器的辩证关系,在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坚定以劣胜优的信念。
二是深入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和我军光荣战史教育。战斗精神的培育,既要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自立自强、生生不息的血脉中承接涵养,更要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敌侵略、不屈不挠的抗争中,特别是从我党我军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解放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力量。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我军广大官兵正是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百般屈辱和深重苦难中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阶级仇、民族恨、亲人难”,曾经是激发官兵战斗精神最直接的动力源泉。同时,我军广大官兵也正是从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生动实践中,看到了革命事业的光明前景,由衷地产生了对党的领导的绝对信任,以及对革命胜利的百倍信心。要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使官兵了解和铭记民族的百年沧桑,让新一代军人都知道“万人坑”、“731部队”、“南京大屠杀”这些历史事实,认识到假如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来保卫国家和民族,就难以逃脱悲惨的命运,这样才可以知耻而后勇,对一切胆敢来犯之敌产生出强烈的仇恨和蔑视心理,从而坚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三是深入进行国家安全和军队职能教育。军队是为了国家安全而存在的,对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安全问题的强烈忧患和对自身担负责任的清醒认识,是激发军人战斗精神的直接动力。新形势下培育部队战斗精神,一定要格外的重视搞好国家安全和军队职能教育,并使这种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使大家明确,不管形势怎么样发展变化,我军战斗队的职能作用永远都不可能变,从而牢固确立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的思想,强化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观念,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和临战状态,做到一声令下,随时能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战斗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