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注意!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有变化新导则明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发布时间: 2024-06-27     信息来源: 媒体聚焦

  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程序由原有的6个步骤修订为“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资料收集、风险评估、应急资源调查、应急预案编制、桌面推演、应急预案评审和批准实施”等

  明确应急预案编制内容,强调应急预案格式的简明化、图表化和流程化。同时,明确了应急预案的权限管理要求,提出清晰界定企业及外部救援队伍应急响应权限及相关指挥权要求,为进一步落实企业与外部救援力量的有效衔接提供了参考。

  应急预案评审要求由原有的内部评审和外部评审调整为评审或论证,增加了应急预案评审内容,明确了应急预案评审程序,首次提出了“不少于出席会议专家人数三分之二,方为通过”的应急预案审查表决要求。

  2020年9月2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29639-2020),该《导则》于2021年4月1日实施。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提出。

  ——应急预案编制中将应急能力评估修改为应急资源调查(见4 .5 .2013 年版的4 .5 );

  ——修改了综合应急预案的要素内容,去掉编制目的,将风险评估结果放入附件(见6.1和第9章,2013年版的6.1);

  ——修改了专项应急预案的要素内容,增加了适合使用的范围,去掉事故风险分析( 见7.1,2013 年版的7.1 );

  ——补充了应急预案附件组成,增加了9.1 生产经营单位概况、9.2风险评估的结果和9.3预案体系与衔接(见9.1 、9.2 、9.3 );

  ——增加了附录A“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报告编制大纲”、附录B“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编制大纲”,(见附录 A 、附录 B)。

  本标准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体系构成和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的主要内容以及附件信息。本标准适用于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核电厂、其他社会组织和单位的应急预案编制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3.1应急预案针对有几率发生的事故,为最大限度减少事故损害而预先制定的应急准备工作方案。

  3.4应急预案评审对新编制或修订的应急预案内容的适用性所开展的分析评估及审定过程。

  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程序包括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资料收集、风险评估、应急资源调查、应急预案编制、桌面推演、应急预案评审和批准实施8个步骤。

  结合本单位职能和分工,成立以单位有关负责人为组长,单位有关部门人员(如生产、技术、设备、安全、行政、人事、财务专员)参加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制订工作规划,组织并且开展应急预案编制工作。预案编制工作组中应邀请相关救援队伍以及周边相关企业、单位或社区代表参加.

  a)适用的法律和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技术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开展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撰写评估报告(编制大纲参见附录A),其内容有但不限于:

  a)辨识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有几率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类别;

  全面调查和客观分析本单位和周边单位和政府部门可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状况,撰写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编制大纲参见附录B),其内容有但不限于:

  d) 可协调使用的医疗、消防、专业抢险救援机构及其他社会化应急救援力量。

  4.6.1 应急预案编制应当遵循以人为本、依法依规、符合实际、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应急处置为核心,体现自救互救和先期处置的特点 ,做到职责明确、程序规范、措施科学 ,尽可能简明化、图表化、流程化。应急预案编制格式和要求参见附C。

  a)依据事故风险评估及应急资源调查的最终结果,结合本单位组织管理体系、生产规模及处置特点,合理确立本单位应急预案体系;

  b)结合组织管理体系及部门业务职能划分 ,科学设定本单位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c)依据事故可能的危害程度和区域范围 ,结合应急处置权限及能力,清晰界定本单位的响应分级标准 ,制定相应层级的应急处置措施;

  d)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要求 ,确定事故信息报告、响应分级与启动、指挥权移交、警戒疏散方面的内容 ,落实与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急预案的衔接。

  按照应急预案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应急响应程序,结合有关经验教训,有关部门及其人员可采取桌面演练的形式 ,模拟生产安全事故应对过程,逐步分析讨论并形成记录,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 ,并加强完善应急预案。桌面演练的有关要求见A0/T9007。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生产经营单位应按法律和法规有关法律法规组织评审或论证。参加应急预案评审的人员可包括有关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方面的、有现场处置经验的专家。应急预案论证可通过推演的方式开展。

  应急预案评审内容最重要的包含: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全面性、应急预案体系设计的针对性、应急组织体系的合理性、应急响应程序和措施的科学性、应急保障措施的可行性、应急预案的衔接性。

  a)评审准备。成立应急预案评审工作组,落实参加评审的专家,将应急预案、编制说明、风险评估、应急资源调查报告及其他有关联的资料在评审前送达参加评审的单位或人员。

  b)组织评审。评审采取会议审查形式,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参加评审的专家共同推选出的组长主持,按照议程组织评审;表决时,应有不少于出席会议专家人数的三分之二同意方为通过;评审会议应形成评审意见(经评审组组长签字),附参加评审会议的专家签字表。表决的投票情况应以书面材料记录在案,并作为评审意见的附件。

  c)修改完善。生产经营单位应认真分析研究,按照评审意见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评审表决不通过的,生产经营单位应修改完善后按评审程序重新组织专家评审,生产经营单位应写出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的修改情况说明,并经专家组组长签字确认。

  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分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结合本单位组织管理体系、生产规模和有几率发生的事故特点,科学合理确立本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并注意与别的类别应急预案相衔接。

  综合应急预案是生产经营单位为应对各种生产安全事故而制定的综合性工作方案,是本单位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总体工作程序、措施和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

  专项应急预案是生产经营单位为应对某一种或者多种类型生产安全事故,或者针对重要生产设施、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防止生产安全事故而制定的专项工作方案。 专项应急预案与综合应急预案中的应急组织机构、应急响应程序相近时,可不编写专项应急预案,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并入综合应急预案。

  现场处置方案是生产经营单位根据不同生产安全事故类型 ,针对具体场所、装置或者设施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现场处置方案重点规范事故风险描述、应急工作职责、应急处置措施和需要注意的几点 ,应体现自救互救、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的特点。

  依据事故危害程度、影响区域和生产经营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对事故应急响应进行分级 ,明确分级响应的根本原则。响应分级不必照搬事故分级。

  明确应急组织形式(可用图示)及构成单位(部门)的应急处置职责。应急组织机构可设置相应的工 作小组 ,各小组具体构成、职责分工及行动任务应以工作方案的形式作为附件。

  明确应急值守电话、事故信息接收、内部通报程序、方式和责任人 ,向上级主管部门、上级单位报告事故信息的流程、内容、时限和责任人 ,以及向本单位以外的有关部门或单位通报事故信息的方法、程序和责任人。

  6.3.1.2.1明确响应启动的程序和方式。根据事故性质、严重程度、影响区域和可控性 ,结合响应分级明确的条件,可由应急领导小组作出响应启动的决策并宣布 ,或者依据事故信息是不是达到响应启动的条件自动启动。

  6.3.1.2.2若未达到响应启动条件,应急领导小组可作出预警启动的决策,做好响应准备,实时跟踪事态发展。

  6.3.1.2.3响应启动后,应注意跟踪事态发展,科学分析处置需求,及时作出调整响应级别 ,避免响应不足或过度响应。

  明确作出预警启动后应开展的响应准备工作 ,包括队伍、物资、装备、后勤及通信。

  确定响应级别 ,明确响应启动后的程序性工作 ,包括应急会议召开、信息上报、资源协调、信息公开、后勤及财力保障工作。

  明确事故现场的警戒疏散、人员搜救、医疗救治、现场监测、技术上的支持、工程抢险及环境保护方面的 应急处置措施 ,并明确人员防护的要求。

  明确当事态无法控制情况下 ,向外部(救援)力量请求支援的程序及要求、联动程序及要求 ,以 及外部(救援)力量到达后的指挥关系。

  明确应急保障的相关单位及人员通信联系方式和方法 ,以及备用方案和保障责任人。

  明确相关的应急人力资源 ,包括专家、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及协议应急救援队伍。

  6.5.3物资装备保障明确本单位的应急物资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运输及使用条件、更新及补充时限、管 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 ,并建立台账。

  根据应急工作需求而确定的其他相关保障措施(如,能源保障、经费保障、交通运输保障、治安保障、技术保障、医疗保障及后勤保障)。

  注.6.5.1~6.5.4 的相关联的内容 ,尽可能在应急预案的附件中体现。

  明确应急组织形式(可用图示)及构成单位(部门)的应急处置职责。应急组织机构以及各成员单位 或人员的具体职责。应急组织机构可设为相应的应急工作小组,各小组具体构成、职责分工及行动任务建议以工作方案的形式作为附件。

  明确响应启动后的程序性工作,包括应急会议召开、信息上报、资源协调、信息公开、后勤及财力保障工作。

  针对有几率发生的事故风险、危害程度和影响区域,明确应急处置指导原则,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根据应急工作需求明确保障的内容。注: 专项应急预案包括但不限于7.1~7.4 的内容。

  a)应急处置程序。根据有几率发生的事故及现场情况,明确事故报警、各项应急措施启动、应急救护人员的引导、事故扩大及同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的衔接程序。

  b)现场应急处置措施。针对有几率发生的事故从人员救护、工艺操作、事故控制、消防、现场恢复等方面制定明确的应急处置措施。

  c)明确报警负责人以及报警电话及上级管理部门、相关应急救援单位联络方式和联系人员,事故报告基础要求和内容。

  简要描述本单位地址、从业人数、隶属关系、主要原材料、基本的产品、产量 ,和重点岗位、重点区域、周边重大危险源、重要设施、目标、场所和周边布局情况。

  简述本单位应急预案体系构成和分级情况 ,明确与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其他相关单位应急预案的衔接关系(可用图示)。

  列出应急预案涉及的主要物资和装备名称、型号、性能、数量、存放地点、运输和使用条件、管理责任人和联系电线有关应急部门、机构或人员的联系方式

  A.1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描述生产经营单位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情况(可用列表形式表述)。

  描述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风险的类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危害后果和影响区域( 可用列表形式表述)。

  按照应急资源的分类 ,分别描述相关应急资源的基本现状、功能完善程度、受有几率发生的事故的影响程度(可用列表形式表述)。

  描述本单位能够调查或掌握可用于参与事故处置的外部应急资源情况(可用列表形式表述)。

  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得出本单位的应急资源需求,与本单位现有内外部应急资源对比,提出本单位内外部应急资源补充建议。

  C.1 封面应急预案封面最重要的包含应急预案编号、应急预案版本号、生产经营公司名称、应急预案名称及颁布日期。

上一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条例

下一篇:湖北销售“学、宣、练”多措并举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