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积极打造非核威慑力量
为应对日益多元的安全挑战,俄罗斯近年来在加快核力量建设的同时,推行“非对称回应”战略——
5月12日,俄罗斯南部军区接收了首批S-350“勇士”防空导弹系统。这一系统是俄“金刚石-安泰”科研生产联合体为陆军防空部队研发的新型中近程防空导弹系统,最大作战半径60千米,最大射高30千米。南部军区司令德沃尔尼科夫表示,该军区防空部队新型装备的装备率已达到90%。
苏联解体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俄常规军力都难以维持原有水平,只能倚重核威慑作为维护军事安全和大国地位的支柱,甚至提出了“先发制人”核威慑战略。随着国际形势变化以及安全威胁日益多元,俄罗斯在加快核力量建设的同时,更看重发展非核威慑力量。2010年版俄军事学说把非核高精度战略武器列为“主要的外部军事危险之一”;2014年,俄进一步提出一定要具有对外部军事威胁的“非核遏制能力”。俄战略威慑由偏重核力量一个支柱,逐步转变为核威慑与非核威慑两个支柱。
由于与美国实力存在比较大差距,俄不可能与其进行全面军备竞赛,而是通过“非对称回应”战略,以较小代价强化非核威慑能力,为大国博弈提供支撑。
长期以来,俄国防军工部门存在两种观点之争,一方主张多造舰艇、飞机、坦克等平台,另一方要求把资金更多用于造巡航导弹、弹道导弹、新型弹药等高精度武器。在军费有限的情况下,近些年俄国家武器计划明显倾向后一种观点。
改造老旧平台,加快列装具有远程精准打击能力的巡航导弹。俄国防部长绍伊古2020年初曾透露,近8年俄军巡航导弹列装数量增长29倍。俄空天军对服役多年的远程轰炸机升级机载设备,列装X-101巡航导弹等新型导弹。海军对10余艘老旧潜艇延寿升级,改装“口径”发射装置。971型和949A型核潜艇换装对地、对舰攻击巡航导弹和防空导弹通用的多功能发射装置。此外,俄海军也在对具备条件的在役水面舰艇更新换代,使之成为“口径”等新型导弹发射平台。目前,俄正投资进行改进型“口径”-M研发,计划将其射程增至4500千米,战斗部增至1吨。
压缩大型战舰项目,多建价格低的中小型导弹舰艇。由于经费等原因,10万吨级23000E重型核动力航母计划被屡屡搁置。去年9月,俄国防部签署的海军合同没有原来呼声很高的大舰采购,而是增购多艘导弹护卫舰。
在叙利亚战争中,此类轻型护卫舰曾成功发射远程巡航导弹,创下“小艇打大弹”的成功战例,堪称地理政治学博弈的海上利器。在实战中,各平台“口径”导弹均投入对敌据点突袭。有的是战机飞越大西洋抵近发射,检验长途奔袭能力;有的是战机升空直接在本土施射,检验巡航导弹远程打击能力;有的是多艘护卫舰例行训练中,从远隔千里的里海突然齐射;有的是潜艇和护卫舰联手出击。潜射型、舰载型、机载型巡航导弹齐发威,既达成了战役战术目的,也是其非核威慑能力的一次检验。
俄发展非核威慑力量建设的重点是高精度武器,其基础则是各类高超音速系统。开发高超音速武器,是身居战略劣势的俄罗斯突破西方围堵、确保有效威慑的生死之搏。近些年来,俄罗斯在一些装备瓶颈问题上有了突破,使高超音速武器呈现多点开花、快速跃升的局面。
核常共同开发。既应用于核武器,也大量应用于非核常规武器。令西方颇为忌惮的“先锋”洲际战略导弹,其实就是一款乘波体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能够搭载分导式核弹头,在高空以跳跃弹道飞行,速度达20马赫以上。空基发射的“匕首”导弹,主要攻击地面、水面目标,速度最高可达10马赫,在末端可进行蛇形机动规避,突防能力十分突出。海基“锆石”高超音速巡航导弹主要担负对大型舰艇集群和对地攻击任务,飞行速度9马赫,射程超过1000公里,可用于近海区域拒止作战。
涵盖各类平台。陆基有“先锋”战略导弹和“伊斯坎德尔”导弹。海基的“锆石”导弹去年在水面舰艇上进行了5次试射,计划今年在“北德文斯克”号核潜艇作水下发射试验。用于空中格斗的R-37M空空导弹,速度可达6马赫,目前已装备在苏-35、米格-31、苏-57等战机上。苏-30SM战机装备的X-32导弹,速度达5马赫,大多数都用在对舰和对地攻击。
列装部署迅速。新装备列装,一般须经研制-定型试验-批量生产-使用培训-部队列装-实装试验-战斗值班等较长周期。2018年3月普京国情咨文中宣布的2种高超音速武器,均在短期内形成战斗力。“先锋”导弹在2019年12月装备部队投入作战值班。“匕首”导弹在消息披露前数月,已配备南部军区试验性作战值班。2020年,俄空天军和北方舰队各有一个航空兵列装了“匕首”导弹,计划在2024年前完成换装。
空天防御事关国家安危,也是核威慑和非核威慑得以维系的前提和保证。俄罗斯2006年4月颁布了《空天防御构想》,2015年8月将空军与空天防御军合并组建空天军,形成了空天一体化作战体制。近些年,俄围绕强化国家空天防御,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推动防空、反导系统深层次地融合,增强抗击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能力。对原有防空兵力做改造充实,使其能够有效拦截近、中、远程,低、中、高空各类目标。最新研制的“普罗米修斯”S-500反导系统,比S-400射程增加50%,拦截高度增加一倍以上,具备击落低轨道卫星能力,使空天一体防御成为现实。
构建地面、天基两个探测网,提升远程预警能力。俄军在完成沿国土周边建成导弹袭击探测网的基础上,2021年初完成了新一代导弹预警系统测试,预警半径增至6000公里。此外,俄还出台了新型“亚赫罗马”雷达站建设规划,可跨洋探测并自动标记目标发射。空间监测系统加快建设,不久前在克里米亚和阿尔泰建成了两个光学激光站,3颗“苔原”预警专用卫星已发射入轨,搭载的“穹顶”太空红外预警系统可实时监测全球范围的弹道导弹发射。
实行重点防御和机动防御相结合,扩大空天防御覆盖面。俄国土辽阔,空天防御需求极大与资源有限的矛盾十分突出。在集中力量保证首都、战区要地空天安全的同时,俄近年来逐步加强机动防空反导力量建设。2017年组建了机动防空导弹旅;2018年10月出台了“非战略反导防御”计划;2019年7月,俄国防部宣布,每个空防集团军都要配备团级机动防空预备队,力争空天防御力量能快速部署全境。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发展,给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军事领域带来非常大机遇和挑战。研发具有人工智能要素的武器装备,以及其他基于新物理原理的未来武器,成为俄抢占威慑战略先机、更新威慑制敌手段的重中之重。
叙利亚战争中,俄制无人机、“天王星”系列扫雷车投入战场并取得良好战术效果。2013年至2019年,俄新组建38支无人机部队,装备2000多架现代无人机,无人作战装备运用,逐步由分散零星转向规模化集约化。2021年4月,与美国“捕食者”无人机功能相似的“猎户座”察打一体长航时无人机交付部队。
激光武器被列为“将决定俄罗斯军队21世纪战斗力”的重点项目。“佩列斯韦特”激光系统于2019年12月在战略火箭兵5个导弹团投入战斗值班,其应用场景范围极其广泛,可拦截空中目标,致盲敌方侦察设备,实施反导弹和反卫星防御。机载激光武器计划也加速推进。2021年4月美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布《太空威胁评估》报告,认为俄军已部署的机载激光系统可用于对抗空基和天基侦察装备,“可能具有反卫星能力”。
开发人工智能需要基础研究的深厚底蕴。2018年9月,俄宣布了“科学”国家发展项目,提出“重点科学领域进入世界五强”“吸引国内外科学家”“科研投入增幅超过GDP增长”等目标,计划建立15个世界级科学教育中心、14个专项技术中心,2024年前至少吸纳250家俄公司参与新研发技术。这些措施能不可以真正落实,将决定俄罗斯军备开发创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