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半岛都市报 -A15
看望过团岛山,登过青岛山,并在和平山上寻找过要塞遗址,留存在青岛大地上的冷冰冰的建筑,记录了德国侵吞青岛的往事。“炮台是德意志帝国侵吞胶州湾时建筑的。青岛由德国人手里转到日本人手里,再从日本人手里接纳回来,历经沧桑,留下这触目惊心的前史遗址”。这是我国剧作家柯灵在“青岛形象”系列中写到的《魔窟》。
众所周知,青岛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所以早在1891年,清政府就同意在胶州湾的青岛口建筑炮台,驻守戎行。自1892年起,清军将领章高元在青岛口制作了一座总兵衙门、两座栈桥码头、三座炮台、四座兵营等军事设备,防护外敌侵略。但由于甲午战争影响,直到1897年德国侵吞胶州湾,青岛要塞只是建成了一座炮台——青岛炮台,安设了三座口径为150毫米的德国克虏伯厂出产的设有防盾的加农炮。而其他两座炮台工程只制作了一半,未能竣工即被德军侵吞。
1897年11月德国侵吞青岛后,敏捷在青岛巨细山头、海岸线上修筑了炮台、堡垒、兵营等各种军事设备,由于他们了解青岛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他们也知道,自己看中了这块宝地,其他列强也会盯上这儿。德军乃至进行假想敌演练,看看哪个地址或许环节单薄,可谓做足了防护功夫。
17年的时间里,德国在30余平方公里的要塞区内,规划了9个防区,其间制作完结的为青岛与大鲍岛两区,以及台东和台西两个镇。可以说,青岛是一座在要塞内发展起来的海港城市,要塞制作未曾停步,直到1914年的降临。
纵观设防图,德军沿市区东部的和平山麓和海泊河中下流一线,构筑了南起浮山湾小湛山,北抵胶州湾内海泊河口全长六公里的步卒堡垒防护工事。德军沿防护线高地共构筑了小湛山、小湛山北、中心、台东镇、海岸五大堡垒群(即民间所称的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炮台)。这些堡垒由一处大堡垒、二至四处中小堡垒组成,每处堡垒均有地下通道衔接。在大堡垒周围还有九至十三个不等的战时小堡垒,用以驻兵、储存物资、弹药和作战指挥与掩体。步卒防护线高高在上,规划缜密,易守难攻。在堡垒线米的壕沟,沟底和堡垒周围架设了通上电流的铁丝网,一向衔接南北海边。在壕沟两边,沿壕沟修筑了一长串步卒掩体和火炮、机枪掩体(地堡),装备了轻型火炮、机枪、步枪等兵器,构成了长达6公里的巩固防地。德军还在浮山-孤山-楼山一线修筑了外围戒备防地。
德国海军部在规划青岛要塞时,除将原清军的炮台设备予以扩建、安设新式火炮外,又先后规划制作了一批永久性大型炮台以及步卒堡垒等防护工事。通过长达十余年的三期规划制作,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迸发前夕,青岛要塞已根本建成。在前海一线,修筑了团岛炮台、台西镇(西岭)炮台、青岛(衙门)炮台、俾斯麦南炮台、汇泉角炮台五大海防炮台;在市区首要山头上,修筑了俾斯麦北炮台、伊尔底斯北炮台、伊尔底斯东炮台和台东镇炮台(没装置火炮);除上述永久性海陆炮台外,德军还在战前突击制作了一批暂时炮台:在面临要塞的陆地正面的毛奇山(贮水山)、台东镇和面海的伊尔底斯山(和平山)等地制作了30余座装置有中小型口径火炮的暂时炮台。
并且,德军还规划建成了俾斯麦、伊尔底斯、毛奇、黑澜四大兵营(后黑澜兵营改为德华大学,青岛要塞仅保有三座兵营)。另在薛家岛、崂山、胶州、高密、济南等地也建筑了一批中小型兵营。一起,德军还制作了军火库、造船厂、军医院等军事设备,以上各类军事设备一起构成了青岛军事要塞的全方位纵深防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