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款便携式防空导弹不怎么样:红缨5只是山寨苏联的萨姆7
常年遭遇基层部队的防空问题,尤其小股部队的防空更是困难。随时代的发展,高射机枪几乎无用,小口径高炮则属于重武器。面对严重的空中威胁,山寨了苏联萨姆7导弹,研发了自己的红缨5导弹。不过,这种导弹装备部队时就非常落后了。听萨沙说一说。
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立即遭遇了防空的难题。当时联合国军的空军力量很强大,志愿军主要是依靠各种防空火炮来对付。
不过,这些防空火炮均属于重武器。早期志愿军奇缺高射炮,高射炮部队直接配属到军级。后来从苏联购买了大量高射炮,才逐步配属到师。
主要是敌人的空军太强大,就连军师下属的高炮连、高炮营这种部队,在敌机攻击下往往自身难保。
以志愿军营连装备的轻重机枪,对空射程只有几百米,想击落快速飞机几乎是不可能的。退一步说,就算偶尔击中了,7.92毫米子弹也未必能够造成敌机严重损伤,反而会引来敌人的空炸,暴露部队目标。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随着各国喷气式主力战机一再提速,基层步兵防空更是困难。
以我军的54式高射机枪为例,口径为12.7毫米,在六七十年代只能主要对付直升机,根本就不可能击落快速敌机。
然而随着战争的变化,越来越多出现小规模的作战部队,尤其以营连为单位的精锐突击部队或者快速部队更为常见。
以美军和苏军为例,在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主要也是以营连为单位。这种规模的部队,无法携带大型防空火炮,防空机枪又没用,又怎么来对付空中威胁呢?
早在1901年,科学家发现了硫化铅。这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在遭到红外线照射的时候就会释放出电子。
各国很快认识到,硫化铅的军事作用。在二战期间,各国都有硫化铅的新式武器,如德军曾经装备过STG44自动步枪配属的硫化铅夜视仪。
二战结束后,各国开始全力发展导弹。而硫化铅又是一种很好的红外制导的传感器。
战机飞行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红外热辐射。采用硫化铅材料的引导头,就可以锁定战机,引导导弹进行追踪和打击。
关键在于,硫化铅引导头可以做的很小,用在轻型导弹上。这就有了一个巨大的突破,可以制造一种由单兵便携的近距离防空导弹。
上世纪60年代,美军首先推出了第一代红外制导方式的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于50年代末开发的FIM-43“红眼睛”。
苏联紧跟其后,在1968年研发了赫赫有名的萨姆7圣杯(苏联编号为9K32“箭”2型)。
萨姆7是一种比较轻便的便携式导弹,弹长为1.42米,系统全重为15公斤,导弹重量为9.2公斤,战斗部为3公斤。
萨姆7最牛逼的在于,可以由单兵携带发射,尾追射程为3400米,最大射高为1500米。
苏军将萨姆7编组为防空班,配备到陆军的摩托化部队、机械化部队、炮兵部队、伞兵部队等等五花八门的小规模部队。
一架低空飞来的敌人攻击机,正在扫射一个苏军摩步排。以往这个摩步排是无能为力的,只能被动挨打。此刻一个苏军士兵,突然发射了一枚萨姆7。导弹在空中旋转了一下,从尾部追击准确命中这架敌机,攻击机立即被炸成了碎片!
看到这一幕,苏联将军们激动地站起来鼓掌,普通士兵也有对付飞机的杀手锏了。
萨姆7刚刚装备苏军,就恶评如潮。此时的萨姆7技术上还不成熟,虽能由单兵携带对抗喷气式战机,却有很多重大缺陷。
苏军飞行员发现,一旦遭遇萨姆7后只需要立即向上对着太阳爬升,就没有危险。
即便没有太阳的天气,也可以迅速投出燃烧的铝箔条等强辐射源时,干扰成功率也非常高。
另外,萨姆7没有敌我识别能力,一旦导弹升空,对敌我双方都有很大威胁,误伤率很高。
还有就是,萨姆7的自动化程度不高。在发射前,还需要射手输入目标的一些参数,用于引导导弹。由于萨姆7射程很小,敌机在眼前都是一闪而过,就没有时间从容的输入数字。
针对部队的大量抱怨,苏联研发部门做出了很多改进,在1971年推出了萨姆7B,同时停产了萨姆7。
萨姆7B有了很多改进,比如提高抗干扰能力,不再被太阳轻易干扰,对于干扰弹也不再那么敏感;增加了敌我识别装置;导弹自动获取目标,实现了从发现目标到发射导弹的完全自动化,无须手工输入;使用新一代发动机,导弹速度提高到每秒500米,射程提高到4200米,射高维持1500米。
由于埃及空军同以色列水平悬殊,短期内无法缩小差距,就干脆放弃了通过空军争夺制空权。
其中萨姆6是防空主力,被击落的114架以色列战机中,有41架是被它击落的(一共有70多架被导弹击落)。
以色列飞行员发现萨姆6的厉害后,开始采用低空奔袭的方式作战,沿着萨姆6的雷达低空盲区突进。
此时,他们又陷入了萨姆7的可怕火网中。以色列飞行员认为:阿拉伯人发射了大量萨姆7,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更要命的是,这种防空导弹是便携式的,阿拉伯士兵可以在任何位置发射。我们防不胜防,只能被动挨打。
虽然萨姆7击中的飞机数量大大低于萨姆6,又因战斗部威力不足,击中后多是击伤,却也有重大的作用。
与其同时,越南战争中的北越军队也得到了萨姆7。北越装备萨姆7已经是1972年,几个月后美军全部从越南撤退,留下南越军队独自作战。
美国早已对萨姆7反复研究,找到了应对的方法,仍然付出很大代价。共有204枚萨姆7击中目标,击落了大量南越的战机和直升机,命中的几率是34%。
在没有装备萨姆7之前,北越也是依赖各种高炮进行近距离防空,编制庞大,效果很烂。
当时中苏早已决裂,还在1969年在珍宝岛开战,苏联不可能提供任何武器给中国。北越为得到中国的援助,暗中赠送了很多苏联和美国的武器。
得到这3枚萨姆7以后,中国很看重。由元帅拍板,将3枚萨姆7全部交给第八机械工业总局直属的一家军工厂。
一来军工厂并没有正真获得技术资料,只是用实物逆向仿制,难度较大;二来当时中国军工技术力量非常薄弱,能够说是一穷二白,又没办法得到外援支持。
从1974年开始,折腾到1983年前后长达9年多,中国才大体完成了萨姆7的仿制工作。
在1978年,曾经制造成功了第一批实验性导弹,结果9月试验中所有导弹都脱靶。
即便到了1980年导弹大体研究成功,4月的一次试射中,发射3枚导弹也只有1枚击中靶机。10月试射中,又出现导弹刚刚发射就爆炸的情况,差点危及射手的生命。
而此时苏联已经发明了第二代便携式防空导弹萨姆14和第三代萨姆16、萨姆18。
其中萨姆18在1983年开始装备苏军,性能绝非萨姆7或者红缨5可以企及的。
可见,当年中国军工水平不高,距离世界一流水平差距很大,甚至能够说是天壤之别。
虽然刚装备就已经落后,红缨5仍然填补了便携式防空导弹领域的空白,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的基层官兵再也不需要用笨重的高射机枪了,而可以使用单兵携带的红缨5。
当时是中美蜜月期,而苏军正在入侵阿富汗。阿富汗反苏游击队表示,他们的最大威胁就是苏联的米24武装直升机。
于是美国从中国购买了不少红缨5,运到阿富汗交给游击队。红缨5和美制毒刺导弹混合使用,给苏军直升机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一共损失了300多架。
红缨5的性能比毒刺还是差了不少,主要是它使用的技术相对落后,遇到苏军的现代化诱饵弹就必须容易扰。
同时,红缨5的飞行速度比较低,只能对付直升机。相反,毒刺则可以击落苏军的攻击机甚至主力战机。
二战野马式螺旋桨战斗机,最大速度也有每小时710公里,任何一种喷气式战机都远超过这种速度。
想要对付现代化战机,红缨5就一定要采用尾追方式攻击,斜射距离不能超过4200米,也就是说飞行高度最多只有2300米。
也就是说,红缨5只能对付直升机和少数低空低速飞行的战机,比如正在投弹的攻击机。
而阿富汗游击队,也是用红缨5对付苏军的运输直升机和武装直升机,还是可以胜任的。
有意思的是,阿富汗游击队对于性能相对较差的红缨5却比较满意,很多时候甚至超过美制毒刺。
这是因为,红缨5的使用格外的简单,只要消耗数小时训练,就可以熟练操作导弹。
射手操作红缨5时,首先通过目视找到敌人战机位置,通过导弹的瞄准具锁定目标,再激活导弹。导弹的红外导引头捕捉到目标以后,就会发出提示声音。
此时射手需要扣动扳机,将导弹出去。导弹发射以后,红外导引头会自动跟踪敌机,导弹会不断改变位置,直到击中为止。
导弹飞行10多秒以后,如果还没有击中目标,就会选择自毁,防止落地后误伤友军。
而毒刺的训练则较为复杂,通常要游击队派人去巴基斯坦的训练营地,学会使用毒刺后再回到国内。
看到苏联在80年代全面换装第三代便携式防空导弹萨姆16和萨姆18,就知道萨姆7或者红缨5的过时程度。
越南战争后期,南越空军战机一旦发射红缨5,只要及时发射红外诱饵弹一般就没事了。
红缨5装备就过时,很快被前卫系列导弹取代。目前红缨5已经基本退出现役,只装备少量二线三线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
世界军火市场上,红缨5的口碑也不高,认为这只是一种打直升机甚至打商业客机的导弹,只是价格很喜人。
著名电影《战争之王》有这样的台词:先生…有没有兴趣看看萨姆7地对空飞弹?中国制,过时的型号,用在现代军事战机上或许不行,不过打打商业客机还是挺不错的。850美元而已,等于是白送给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