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是怎样体现的呢?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功能吗?有

发布时间: 2024-03-08     信息来源: 信息公开

  到先秦时期,中原的农耕生产形态已经逐渐稳定下来,与北方游牧民族在经济与文化上分野也已日渐明显,同时更对这些不良邻居来去如风的侵扰不胜其烦。于是,北方各诸侯国不约而同地开始修建长城,就这样越修越长,直到明朝修成了砖石结构的万里长城。而用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长城在有意无意间便与农耕与游牧经济形态分界线重合了,这条线毫米等降水线。

  毫无疑问,长城是作为一个军事防御工程被修建的。首先,长城有着极强的预警功能。前面提到长城上有一系列的烽火台,烽火台往往修建在长城之上高处视野开阔之处,平时有人值守,若有敌情则夜间举火,白昼举烟以传递军情。后方驻军在收到烽火信号之后会先派人确认敌情,然后根据敌情或派兵增援或安排防御。

  长城并不是一条只用来拦人的超长城墙,而是一个防御体系,沿长城有众多的烽火台、兵站、粮仓军械库以及大小关城作为支撑。

  长城上有一百多座城关,都建在南北交通要道上的地势险要之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雁门关、嘉峪关、居庸关以及山海关。关城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还配套修建有许多小关城、兵堡、卫所之类的屯兵点,大小城堡相互遮护构成一个完善的防御体系。这样一来便可以很有效的防御敌人的大部队进攻,因为大兵团行动需要仔细考虑交通,水以及粮草的补给条件,在行军路线上并没有太多的选择,偏要来,便会迎头撞上这些雄关险隘。

  显而易见,长城对于大兵团的进犯是有足够的防御功能的。那么如果有小规模的军队渗透呢?小规模军队的进犯,大关城自然是走不成了。万里长城万里长,无论什么样的财力人力也不可能在长城上站满了人,尤其长城穿行于很多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之间,要想全时段的防御绝对没可能。这样也就为小规模的穿插渗透提供了条件。那么是不是挡不住呢?

  现在我们应该说一下长城的特点。前面说过,长城上修建有一系列的烽火台、关城,以及众多的堡哨卫所等屯兵点,而连接它们的城墙,实际上的意思就是运兵道。长城实际上的意思就是用兵道连接起来的一长串大小兵营。另外长城一般是修建在山脊线上的,沿山脊线上的兵道机动,要比从山脚下向相同目标机动要快得多。这样,在烽火的配合下,各屯兵点可以迅速根据敌情做出战守的应变。

  那么好了,小规模突击长城防线的敌人无非两个结果,一是被击退,二是成功突破。退则退了,突破进来的会怎么样呢?冷兵器时代,小规模部队到敌后动,一旦暴露行踪,可能就只有仰天长叹了:剑在手,我该往哪儿走?

  除了单纯的军事防御之外,长城其实还是中原政权对北方游牧势力实施打击的前进基地。

  农耕政权的部队对于后勤有很大的依赖,过长的补给线无疑是很大的一个破绽。而将物资屯积于长城上的各大关城无疑会快速缩短补给线,从而能够实现更远的作战距离。

  说到为什么修长城,除了军事作用之外,长城起到了一个有意或无意的作用——经济封锁。

  由于经济形态的差异,北方游牧政权在经济基础上比中原的农耕政权要脆弱许多,因此北方游牧部族对中原农耕政权在经济上有很高的依存度,尤其对布匹,盐茶,铁器或者粮食有着非常高的需求。而中原王朝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经常会对游牧政权进行物资的禁运以达到某些政治目的。然而由于对利润的追求,走私却是无法禁绝的。而长城,则很好的实现了这一目的,崇山峻岭间的商道上蓦然横亘一堵城墙,无形中极大的提高了走私的成本与风险,虽仍旧没办法禁绝,但也隔断了绝大多数的走私贸易。这样一来,长城各隘口的关城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南北贸易的物资集散地。中央政权特别容易对其来管理,以或课税,或查私,或者直接禁止贸易的方式达到对游牧政权施加压力目的。

  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极大的抵消了游牧骑兵的机动优势,不仅仅可以有效抵御北方游牧骑兵的进攻,更能够作为主动戟的前进基地,其军事意义是毫无疑问的;而各大关城作为南北贸易的物资集散地,无疑又使中原政权在双方贸易中占据了巨大优势。当然了,无论如何强大的城防,最终起作用的还是人。当中原政权足够强大,对长城有充足的掌控能力的时候,这一防御体系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当中央政权对边疆的控制力减弱时,长城对于北方游牧政权来说便仅仅是一道地理障碍而已。

上一篇:惊爆!揭秘旧日本陆军步卒中队编制:安排架构与血腥责任!

下一篇:戍边营城——吉家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