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组训抓训的改革之变

发布时间: 2024-09-24     信息来源: 小九体育直播苹果手机下载

  战车轰鸣,长剑列阵。前不久,记者走进火箭军某旅训练场,近距离观摩一场导弹操作号手资格认证考核。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下士智耀辉快速完成全身防护,一边熟练调整装备,一边观测记录。场地边,数名考官对他的操作表现进行量化评定。

  看着连队的新号手从容应对考核中设置的各种情况,智耀辉所在连梁连长十分欣慰。他和记者说,这次考核,是单位全面推开新的基础训练组训模式后的一场“大考”。而这场考核本身,也是一次全新探索——

  过去,新号手考核由各连队自行组织,考官由连队班长骨干担任,考核课目拆分成单项进行。如今,考官是从全旅范围内遴选,考核形式也变成了加入实战背景和特情险情的连贯式、一站式考评。

  为了让每一名官兵都打牢基础,顺利进阶为可独立操作的成熟号手,该旅积极调整基础训练组训模式,集中专长教练员、专业训练场、专用训练装备器材等资源,体系设计涵盖全专业、全岗位、全要素、全流程的典型课目,并研发设计“学训考评”一站式组训系统。

  “不仅做到课目训全、人员训齐、时间训够、标准训到,还突出所在专业的重点课目和险难课目,分层次突破,有效提升训练质效。”梁连长说,在新的训练模式牵引下,官兵们普遍反映学习更加系统,能力生成路径更加顺畅。而像智耀辉这样,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通过理论学习、单装操作、编组训练等阶段“淬火”,站在了认证考核的考场上,在该旅也是首次。

  考场上气氛紧张依旧,智耀辉一边低声念出教练员传授的动作要领,一边稳住心气操作手中的仪器装备。突然,考官又随机下达了一道特情,智耀辉快速调整好状态,拿出高效的应对处置方案。

  “考核完毕!”在场考官逐一核对数据结果,给出最终评定——全部课目通过,成绩“优秀”。

  起吊、回旋、调平……高高的吊车下,火箭军某旅二级上士程天一边仔细操作,一边向讲台下的战友们演示讲解。

  作为所在分队某专业方面技术骨干,程天一直担负所在班组的专业教学任务。像今天这堂课上涉及的教学内容,他已经讲解过很多次。

  与之前不同的是,如今“内课”变成了全旅“公开课”,听讲的“学生”由本班组成员拓展至全旅所有从事该专业的官兵。程天的身份,也从班组成员们的“师傅”,变为全旅的专业教练员。

  讲台上,一个庞大的装备部件在程天的操作下被平稳地吊放至指定目标点。学员们的目光紧紧跟随程天的动作,脸上露出钦佩的神色。在一旁跟课的该旅作训部门王参谋,按照正在试行的教练员量化评价标准,在手中的记录板上给程天写下评价。

  “教练员的水平如何,从某一些程度上决定所在专业的训练水平。”王参谋和记者说,过去的专业教学都是由本单位骨干担任主讲,各专业分队“各自为战”。如今,他们完善相关机制,从全旅遴选该专业领域水平最高、组训能力最强的骨干,升级为旅教练员,以科学、标准的流程,为该专业官兵进行统一授课。

  “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很多老问题,给大家创造了学好专业的充足条件。”该旅技术骨干王振对于全新的教练员选任模式感触很深。过去,人员流动交替快,“小特新”专业的骨干人才尤其稀缺,部分课目甚至没人能教。他所在的发射营几次在对抗训练中吃败仗,是由于被导演组给出的特情课目暴露了“冷门”专业的弱训短板。

  王振带记者走进该旅某发射专业训练场。讲台上,教练员的讲授深入浅出。他们从全旅范围内选拔出的该专业方面技术骨干,几乎都拥有厂家、院校送学定培经历。讲台下,学员们也打破建制限制,按专业需求和学习进度分组分级上课。

  “新模式还采取巡回授课、定向帮带等方式,大范围调配流通,提高组训任教层次水平,有很大效果预防了各分队自我循环、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该旅作训参谋介绍,如今,他们已组织并且开展了数十个专业的合训,并通过集约专修、比武竞赛、岗位练兵等方式,定期检验训练成果,不断推动教练员能力升级,进而带动全旅基础训练水平提升。

  去年,一场群众性练兵比武,暴露了该旅在基础训练组训上的一处“沉疴”——某分队的一个课目因训练场地所限,理论讲授开展得很扎实,但实装操作存在短板弱项。

  基础训练专业多、课目细,训练场地、装备器材等资源确实有限。一个分队比武铩羽而归背后的问题,被摆上议战议训的会议桌。然而,随着实地走访调研逐渐深入,“缺还是不缺”的问题引起该旅党委关注——

  某专业训练场占地面积大,训练设备充足,可每年的使用时长甚至占不到全年训练时间的一半;

  两个分队有相同训练课目,训练时间不重叠,却分别拥有两个配置完全相同的训练场;

  某课目对场地要求高,依托旅级力量建设难,但在同一驻地的其他军种单位拥有全部符合课目训练要求的场地,距离营区的车程不足1小时;

  某课目配备了专业训练场地和装备,却因训练资源安排不合理,时常出现“一人练,他人看”的场景……

  “缺的不是场地,是统筹的思维。”一场针对训练场地的“突围”在旅党委推动下加速展开——

  能训练多个课目的一体化训练场地建设起来了。该旅某专业模拟真实作战环境,将技能训练课目和战术训练课目内容融合进同一个场地,实现训练场地的整合优化。

  原本不承担训练功能的“空闲”场地被改造利用起来了。某连官兵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改造电路,把模拟操作台接进特种装备车库房,实现“车不出库”就能练实装操作。

  科技助力精细化管理,把有限场地的训练效益提起来了。某电子教学考评系统的研发使用,把原本需要3个场地才能完成的某专业教学及考核内容全部融进一个线上系统,既减小了场地压力,又提升了训练质效。

  思维一变天地宽。据该旅领导介绍,如今,在全旅范围内,数十个专业课目同时展开训练已经不是新鲜事;某专业训练场上“人歇装备不歇、车停场地不停”也成为常态。官兵不必再为场地和训练资源担忧,全身心投入备战训练。

  新年度训练刚一开始,某连巩连长就拿着将持续半个月的装备年检任务计划找上门,询问连队同时担负了其他任务,年检期间训练该怎么开展?

  其他分队主官也纷纷反映,当前部队各项备战任务重,而大纲对基础训练每个阶段的训练课时又有严格规范。如何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内容训全、训实、训出成果是普遍难题。

  探索从巩连长所在连队承担的装备年检任务开始。在机关的统筹协调下,该连首先调整了今年基础训练课目的训练顺序。把实装训练课目与装备年检任务相结合,利用进行装备年检的时机,完成今年的实装训练。

  该旅机关何参谋在广泛调研后发现,以往大家的关注点都聚焦在训练总时长上,恰恰忽视了时间使用质效,对于如何分配时间、如何高效使用训练时长缺乏重视。

  这个问题也引起旅领导关注。一份精细化训练课时安排计划应运而生。在遵循大纲规定训练时长的基础上,他们不仅考虑到各专业训练中不同难易课目对训练时长的不一样的需求,还考虑到个体能力水平差距,将每个课目训练内容细化为不同的阶段目标,与划分更加精细的训练时间一一对应。

  在该旅某专业训练场边,班长余诚拿出一张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训练时间表。他和记者说,这张表上的训练时间安排,不仅结合了今年训练课目的特点需求,还参照了他去年考核结果所属的分类层级。

  在这张由不一样的颜色线条标注的时间表上,专业训练被划分为理论统学、模拟训练、单装训练、综合运用等步骤,并按照特定比例划分出学习时段。

  “我们要在恒定的课时长度里探索效益的上限。”何参谋和记者说,他们坚持对标能力需求,精细化分配训练时间,确保每个专业每个课目不漏训、不偏训,推动全旅基础训练质效攀升。

  一组最新的训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全新的训练课时安排计划在全旅推广应用后,专业班组综合训练成绩平均提升了10%以上。

  “开始考核……”在该旅某实装操作大厅,一场专业考核展开。2个班组闻令而动,导弹操作号手们按照流程完成一系列操作。

  “1号班组,完成误差小于1秒,成绩96分;2号班组,完成误差大于2秒,关键核心指标不合格,判0分。”考核结束,大厅里响起电子播报。最前方的大屏上,两组操作号手的操作的流程和实时数据被对照投放。2号班组指挥员李腾看着对比鲜明的复盘数据和操作细节,羞愧地低下了头。

  此次考核的考官邢斌和记者说,如今,旅里许多专业都已经用上“自动化考评系统”——与主观性强、标准难量化统一的人工监考相比,系统不但可以自动采集官兵训练操作动作、时间、指标等数据信息,还可以对导弹操作号手口令表述是否准确、操作时机是不是正确、手法要领是否标准等进行标准化判别。

  “标准明确了,结果量化了,‘考’才能为‘训’提供更精准的指导。”邢斌说,这个系统还可以用图表的形式,对操作号手的个体考核情况与历次考核情况做直观展示,为号手接下来的训练计划安排提供参考。

  在该旅作训参谋的工作记录本里,数套依托“自动化考评系统”的新训法被详细记录。随着基础训练的展开,针对个人考核结果量身定做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方法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收到了较好效果。

  前不久,又一轮专业考核如期而至。考官徐腾飞远程操作服务器终端,快速建立虚拟考场,引导一个个专业班组完成虚拟实战背景下的连贯考核。

  考核结束,一张专业能力综合信息图随之形成,不仅标注出成绩与排序,而且对操作、判读、原理、排查故障、协同等多项号手专业能力进行了量化分析。同时,与这一量化分析结果相对应的新阶段训练计划,也同步制订完成。

  “考有实效,训有目标,训考相互促进,形成不断向上的良性循环。”新一轮考核继续展开,徐腾飞看着虚拟考场中一枚枚直刺苍穹的大国长剑,内心滚烫。

  基础训练是一切军事训练活动的基石,关乎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和实战能力的提高。近年来的战争实践中,远距离接触、非对称打击、攻防频繁转换等新模式新手段接连上演,单兵作战环境更加恶劣,部署更加分散,模块更加精简,更加考验军人在多重困境下对基础技能的战术理解和综合运用。在风云变幻的信息化战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不单单是专业技能,还有基本的军事素质,各级必须勇于解决基础训练中存在的新矛盾新问题,积极适应新时代战场作战要求。

  把准基础训练脉搏。基础训练是一个千锤百炼、常抓常新的过程,就像燕子垒窝、滴水穿石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现行的基础训练不可避免地出现新情况、面临新矛盾。比如,作战样式的新变化尚未及时转化为基础训练的新内容,训练场上的“米秒环”对不上战场上的“快远准”;小新特专业细化分化,课目内容随之增多,加之战备执勤常态化,训练“四落实”存在打折扣情况;需求与供给之间有矛盾,突出表现在组训人才短缺、教学资源有限、场地器材不足、保障模式僵化,难以满足高质量基础训练需求,等等。

  寻求基础训练良方。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基础训练是战斗力生成的基石和底座,必须纳入新型军事训练体系总体布局,系统施策、综合治理。要以战训一体为导向,创新基础训练需求生成、内容更新、检验评估、任务练兵机制,体系塑造战训深度耦合新格局;以精细管理为抓手,全面优化基础训练体系、过程、能力、成本、信息、安全等管理模式,以科学先进的管理提升质量效能和训练水平;以集约保障为路径,注重供给与使用双向发力,按照标准抓好基础配套,借助科技赋能训练升级,探索共建共享方法路子,大力提升资源保障效益;以人才培育为保证,从选、训、用、管全链条施策,坚持“走出去、引进来”“自我训、多方育” “专长教、流动用”并举,做大建强组训人才方阵,服务支撑训练转型。

  创新基础训练手段。进入新时代,战建新模式、实行新体制、换发新装备、动散新状态,都对基础训练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我们要把基础训练创新纳入新型军事训练体系总体布局,强化系统观念,加强全局统筹,积极推动基础训练开新图强、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逐步构建对接战场需求、突出新域新质力量的训练内容新体系,认真摸索计划调控、过程管控、数据监控的精细管理路子,重点优化基础配套、科技增效、共建共享的训练保障新举措;积极打造增数量与强能力、抓急需与谋长远、自我训与多方育相统筹的组训人才教育培训新矩阵,通过系统化工程化思路综合施策、体系治理,以新理念构建新格局。

上一篇:中国防空导弹技术震撼全球中国防空系统展现零失误拦截能力

下一篇:世界军事竞赛-2021丨“晴空”便携式防空导弹班组开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