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血组成的抗日血肉长城 细数中国军队的抗战轻武器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自互联网。“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在抗日战场上日军通常对中国军队具有压倒性优势,其原因无非是兵员素质、装备和后勤。基本没重工业基础的中国在武器装备方面可谓是全方位的落后于日本,但轻武器方面却是中国军队少有能略占优势的地方(当然是指嫡系部队),毕竟南部十四手枪、歪把子、九二式重机枪什么的都过于拙劣。接下来就为大家盘点一下抗战中中国军队装备的轻武器。
抗日战争时期步兵最主要的武器装备非属步枪不可,而中国军队彼时最主要的步枪就是有老套筒、汉阳造之称的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的国产版本。说到汉阳造这一个名字,还需要追溯到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当时洋务派大臣,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就是引进德国1888式步枪的主力推动者。清政府从德国手中购得1888式步枪的设计资料和生产机械后,1896年开始在汉阳兵工厂生产该型步枪,并命名为八八式步枪。因为该步枪最先由汉阳兵工厂生产,故有了汉阳造这一个名字。那为什么它又被称为老套筒呢?这是由于这款步枪在设计之初为避免枪管炸膛而采用了全长式枪管套筒,也就是在枪管外再包了一层金属。而国内早期的仿制型号也沿用了这种设计,于是国产1888式步枪因为这个外观特点而有了老套筒的绰号。不过在1904年,汉阳兵工厂参照德国1898式步枪对这款步枪进行了改进,去掉了枪管套筒,改进了照门,将通条改放于护木中等,所以能被成为老套筒的应该都是早期生产的版本。
汉阳造给人的感觉是一款落后的武器,就像《亮剑》中李云龙说的当时我的士兵用的都是老套筒、汉阳造,膛线都快磨平啦!。事实也确实如此,把一款1896年开始生产的步枪放在1930年代来看,的确能够说是老旧的装备,性能自然比不上日军装备的三八大盖或者是最新生产的中正式步枪。但就是这么一款老旧的步枪几乎陪伴着中国士兵进行了半个世纪的奋战,甚至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依然有它的身影,汉阳造绝对是举足轻重的中国军人使用过的武器。
如果说汉阳造代表了当时中国军队落后的装备,那对应的精良装备就应该是中正式步枪了。中正式步枪的前身也是来着于德国的步枪,是当时德国最先进的1924式毛瑟步枪(必须得说清末民初的军事力量受到了德国很大的影响,之前就连北洋水师的很多舰船也是订购自德国)。由于中正式步枪最初由于被制造于民国24年而被命名为民国24年式步枪,后来由于时任政府最高领导人蒋.中.正而得名中正式骑步枪。
1924式毛瑟步枪在引进时属于当时世界先进的步枪,其仿制品中正式步枪自然也可以可以称为精良的装备。其采用最新的7.92*57毫米尖头弹,和汉阳造采用的圆头弹相比,其弹头质量轻,风阻小,初速高,射程和精度都更高,威力也更大。其和日本三八式步枪使用的6.5*50毫米步枪弹相比威力更大甚至比以后日本九九式步枪采用的7.7*54毫米步枪弹威力也更大。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被三八大盖击中多受贯穿伤,不易致命,而被中正式击中则不死也是重伤。但是中正式在射击精度和射程上不如三八大盖,这也是各有优劣。并且还有一点就是中正式步枪远短于三八大盖,就算装上特别设计的长刺刀后仍然短于加装刺刀的三八大盖,所以在进行白刃战时也会吃长度的亏,毕竟肉搏战时就是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步枪装备主要是汉阳造、中正式步枪。而在火力支援方面,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ZB26了,也就是捷克式轻机枪。顾名思义,这是一款捷克斯洛伐克1926年定型生产的轻机枪。ZB26的确是一款很优秀的轻机枪,出口到了许多国家,就算是德国吞并捷克后也认可该枪的性能,并将其命名为MG-26装备军队。而中国更是使用ZB-26最多的国家,因为中国不仅大量采购,还进行了大量的仿制,相信我们大家在各种抗日影视剧中也不难发现大量ZB-26的身影。
对于中国军队来讲,ZB-26是很重要的火力支柱,进可攻退可守。在中国军队装备的有限的重机枪经常被日军的掷弹筒迫击炮击毁的情况下,轻便易转移的ZB-26就是中国士兵手中的法宝利器,优秀的精准度让它就算是在与日军的歪把子对射中也占尽上风。一般来讲一个甲种师可以装备274挺ZB-26,平均一个团60余挺,而精锐的部队,如整编88师可以装备多达700余挺,达到每个班1挺的水平。但是一些地方杂牌军队一个排甚至一个连才有1挺,不同的火力配置也就代表了完全不同的战斗力。
抗战时期,支撑起中国军队火力的两大支柱一是ZB-26轻机枪,另一个就是二四式重机枪。光看外形就不难得知,这又是中国的一款仿制产品,而仿制的对象就是德国的MG-08重机枪,也就是著名的马克沁重机枪。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沁重机枪的发明者马克沁出生于美国定居英国,马克沁重机枪最早也装备给英国军队。德国在认识到这款武器将开启自动武器时代的大门后果断购买并引进生产线,最后进行了成功仿制并改进,就诞生了MG-08马克沁重机枪。
虽然在二战时二四式重机枪已经不算先进,但依旧是一款极具杀伤力的武器。在与日军交战过程中,日军往往会优先照顾二四式重机枪的阵地,使用迫击炮或者步兵炮先摧毁二四式重机枪后再发起冲锋,否则一挺不被压制的二四式重机枪可以给冲锋的日军造成重大的伤亡。而且二四式重机枪在与日本九二式重机枪的对射中也处于优势,主要是九二式采用弹板供弹,火力连续性不如二四式。
二四式重机枪还可以客串防空机枪的角色,中国军队也曾有过集中4挺二四式重机枪齐射防空的战术。二四式强大的火力极大地激励了中国军队,但是可惜装备数量较少,一线部队只能分散布置,难以组成火力网,再加上是日军的重点摧毁对象,二四式重机枪的战损率居高不下,不过也可以由此看出其对日军的震慑作用。
说过了步枪、机枪,现在再来说说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装备的手枪,这一款手枪在中国堪称传奇,有关它的故事数不胜数,富有创造力的中国军民给它取了许多绰号,包括驳壳枪、盒子炮、快慢机、20响等。而它的大名就是毛瑟枪,这也是一款中国大量进口而且展开了大规模仿制的枪械。
虽然没有再西方崭露头角,毛瑟手枪在中国却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首先是因为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还处在军阀混战中,急需各种军火,而日本为了准备入侵中国又限制中国的武器进口,但是毛瑟手枪不在限制的行列之中,故各个派系武装都装备了许多毛瑟手枪。所以一直到抗战时间,中国军队都大量装备毛瑟手枪。装备毛瑟手枪比较出名的有冯玉祥将军的手枪旅,每个士兵配备两支毛瑟手枪,一把大刀。除此之外,八路军也曾组建过多支手枪队,而且毛瑟手枪也是游击队所钟爱的装备,一来相比于步枪易于携带和隐藏,二来毛瑟手枪火力强大,在短兵相接中可以占到不小的优势。
这里就必须提起中国军民想出的解决毛瑟手枪连射时枪口上跳问题的巧妙办法,这样的解决方法也非常简便,只需要持枪时手心向上或向下,这样枪口的上跳作用就可以让其顺势向左或向右继续扫射。这个奇思妙想使毛瑟手枪就算不外加枪托也可以很好地连射,使其可以更加好地在中国军人手中发挥作用,也体现出了中国人的智慧。
由于时代的原因,中国军队的装备受德国武器的影响很大,之前已经介绍过与德国有渊源步枪、重机枪、手枪,那德国著名的冲锋枪自然也不可能会缺席。但是装备中国军队的并不是二战中大名鼎鼎的MP38或MP40,而是早在一战中就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的,名声不那么响亮的MP18。
MP18在中国也有俗名,叫做花机关枪,主要是得名于其枪管外的多孔式散热套。MP18能够流行于中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军阀混战时期军队装备水平不高,缺乏轻、重机枪,冲锋枪的连续火力就显得很可贵;二是MP18的生产的基本工艺相对简单,采用机床冲压成形即可制造,不需要精细的机床,就连闽南地方土豪高为国都能制造出MP18。
MP18虽然在军阀混战时期大受青睐,但是抗战开始过后其在中国生产和使用却慢慢衰落了。一是轻、重机枪,尤其是轻机枪在中国军队中数量的增加,使中国军队有了更好的支援火力选择。二是抗日战争的作战形式也与军阀混战时期不同,在日军占有较大火力优势的情况下,就算集中使用冲锋枪,也难以成功突破和渗透。而且正面战场的大兵团阵地作战中,也很难运用敢死队冲锋的战术,倒是对于游击战MP18能够更好的起到很好的袭扰效果。虽然如此,MP18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巷战等特定的作战环境中,MP18轻便而且在近距离火力强大的特点还是让日军吃了些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