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武谈兵|如何贴近实战化?从一则报道看我国的轻武器发展
近日,《报》刊登了中部战区陆军某师四位优秀士兵的事迹和风采。其中,给笔者留下印象最深的当属介绍数字化尖兵冯纯锴时提到的一件事情。
那是在QTS11式单兵综合作战系统在某试验场进行效能试验的阶段,中部战区陆军某师“杨子荣英雄侦察连”四级军士长冯纯锴在使用后,对该系统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见,觉得应取消20毫米榴弹发射器的弹匣,改为单发栓式手动装填设计。不过,此时QTS11式单兵综合作战系统已经基本完成了设计定型,如果要将榴弹发射器从半自动发射、弹匣供弹模式,改为单发栓式手动装填模式,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要重新进行设计,不仅要付出额外的成本,连生产准备工作也要相应做修改。所以,对于QTS11式单兵综合作战系统的研制单位——中国兵装集团208所来说,确实感觉到很为难。
但是,冯纯锴坚持自己的意见,用他的原话来说就是:“应该取消榴弹弹夹,改用单发式装填,这样既轻便又便于操作。”除了这一建议,冯纯锴利用体验,再结合平时训练中的实际经验,还对该系统提出了大量修改完善意见,并且坚持自己的看法。最终,中国兵装集团208所的研制专家们经过论证,虚心接受了冯纯锴的改进意见。于是,当今年1月3日,中央、国家主席、主席习视察“杨子荣英雄侦察连”时,看到战士们手中所装备使用的QTS11式单兵综合作战系统,已是经过改进后的设计的具体方案了。
轻武器是军人接触最多、使用最多、装备数量,也是最多的现役装备。所以,轻武器的设计应该是最为贴近战士使用的,按理说也应该是人机功效设计最好的。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轻武器发展史,曾经有不少型号主要是因为人机功效做的差而饱受诟病,哪怕它们射击精度、射程等主要性能十分好。比如苏制TT33式7.62毫米手枪(我国仿制型号就是著名的54式手枪),该枪发射枪弹的枪口初速高、威力大,但是就因为握把与套筒夹角设计的不太合理,导致指向性不好,很多人初次使用时会感到很别扭。所谓指向性,就是指单手自然持枪时,枪管轴线与手臂平行。这样,在紧急状况下通过手臂伸平进行概略瞄准,就可以射击目标。而54式手枪在单手自然持枪时,枪管轴线会呈倾斜向下的状态。
回到冯纯锴所提出的QTS11式单兵综合作战系统20毫米榴弹发射器修改完善意见,就能够准确的看出这一改进在两个方面上的合理性。首先,QTS11式单兵综合作战系统这种类似于美国OICW的高度信息化单兵武器有一个没办法避免的天生缺陷,就是太重了。当初,美国立项研制的XM29型OICW武器系统的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带30发5.56毫米枪弹和5发20毫米榴弹的全系统质量不超过6.35千克,而最后ATK公司拿出的样枪,光是空重就达到了8.17千克。同样,QTS11式单兵综合作战系统如果保持原有的半自动发射、弹匣供弹模式,再加上30发5.8毫米枪弹和5发20毫米榴弹,全系统质量难以控制在6.5千克以下。当然,由于QTS11式单兵综合作战系统采用了白光与夜视光电瞄准具分开的设计,而非美国XM29那样白光/夜视光电瞄准具合一的设计,使得全系统质量未达到后者那么夸张的地步。
因此,即使仅从减重的角度来说,冯纯锴所提出的建议也是很合理的。而且,冯纯锴的建议也是从实战方面出发得出的结论。对于我军来说,步兵班组的面杀伤武器很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枪榴弹、40毫米火箭筒,还有后来配装的枪挂式35毫米榴弹发射器,以及一次性使用的80毫米火箭筒,在一些部队中甚至已经将120毫米火箭筒下发到班排一级。所以,QTS11式单兵综合作战系统的20毫米榴弹发射器作用实际上并不那么明显,甚至在超重的情况下多少有些鸡肋。这一点是我军与美军最大的不同——美国XM29型OICW武器系统的核心就是20毫米榴弹发射器。所以,冯纯锴提出改进建议的出发点就是将20毫米榴弹发射器作为应急武器使用,不必追求射速,而且手动装填还方便更换弹种。这样,舍弃20毫米榴弹发射器部分不必要的功能,保持5.8毫米自动步枪部分的作战效能,突出光电观瞄系统和火控系统的作用,既降低了全系统质量(不大于5千克),也更符合侦察兵和特种兵的需要。
对于我军的侦察兵和特种兵来说,QTS11式单兵综合作战系统带来的最大惊喜,就是高度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光电观瞄系统和火控系统。它将以往的CCD摄像机、夜视仪、激光测距仪、导航定位终端,甚至包括激光照射仪都集成在了单兵武器上,而且所获得的目标情报信息可以实时传送给后方指挥控制中心,完全解决了侦察兵和特种兵侦察器材分散繁杂的问题,作战效能成倍提高。
因此,冯纯锴的建议可以说很明智的把光电观瞄系统和火控系统作为QTS11式单兵综合作战系统的核心,5.8毫米自动步枪是自卫武器,而20毫米榴弹发射器的地位降低为应急武器。这一建议虽然与QTS11式单兵综合作战系统最初的设想有一定的出入——能够准确的看出,该系统的设计初衷是与美国XM29类似的,都是把20毫米榴弹发射器作为核心武器,光电观瞄系统和火控系统则是为5.8毫米自动步枪和20毫米榴弹发射器服务的。但是,在冯纯锴的一再坚持下,终于使得中国兵装集团208所的专家们认同了他的想法,用报道中的话来说,就是“实现了(QTS11式单兵综合作战系统)与战场的无缝对接。”而且,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改进,才使得QTS11式单兵综合作战系统不仅得到了海军陆战队的认可,还较为顺利地走进了陆军侦察兵和特种兵部队,将来也可能装备空军空降兵部队。
在国产轻武器发展史上,因为某一位战士的意见而使得一个已经定型的轻武器装备更改设计,并且付出额外的成本和时间,这样的事例确实是很少见的。而最后的结果证明,这一切的付出也都是值得的。
其实,放眼世界轻武器发展史,有诸多枪械设计大师都是出身自一线军人,而他们设计的型号也都成为了一代经典。比如苏俄枪械设计大师卡拉什尼科夫,他在设计出传世经典的AK47突击步枪时才年仅28岁。而他的AK47之所以能战胜其他诸多著名枪械设计师的方案,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卡拉什尼科夫当过一名普通的士兵,真正认识到士兵最需要的步枪应该是啥样子的。他明智地以“步冲合一”作为AK47的指导设计思路,使得该枪单发射击时精度很出色,并不逊于同口径栓动或半自动步枪,而在全自动射击时火力也不逊于同口径冲锋枪;而且由于使用中间威力枪弹,使尺寸短、重量轻,携行性更出色。如果这样一支优秀的步枪没有在竞标中胜出,那才是让人感到吃惊的。
同样,闻名世界的乌齐冲锋枪的设计者乌齐·盖尔也是一名军人。他从实战方面出发,为乌齐冲锋枪赋予了几个突出的技术特点:将弹匣供弹设在小握把内,使得更换弹匣更方便;让机匣覆盖部分枪管,既缩短了全枪长度,还使得全枪重心更为平衡,从而开创性的实现了单手射击模式;退壳口设有可以活动的金属挡板,有利于减少沙尘进入枪内,并且内部还留有容纳沙尘的空间。此外,采用冲压而非切削工艺生产冲锋枪的机匣,既省时间,又节省了材料消耗——这几点使得乌齐冲锋枪一出现就成为各国军人爱不释手的单兵自卫武器之一。
当然,世界著名枪械设计师也有很多非军人出身的。比如,美国AR15/M16系列小口径自动步枪的设计师斯通纳虽不是军人,却是一名狂热的枪械和射击爱好者。但确实是得益于美国深厚的民用枪械市场以及发展历史,斯通纳才能够集各家所长,设计出经典的AR15/M16系列小口径自动步枪。而世界著名的“巴雷特”系列12.7毫米半自动狙击步枪的设计师朗尼·巴雷特,最初也不过是一位疯狂爱好枪械的商业摄影师。他从设计到制造,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拿出了第一支样枪。
反观我国轻武器业界,担任型号总师和设计师的几乎都是科班出身。他们从军工院校的轻武器专业毕业以后,就来到相关研究所或者工厂工作。受限于真实的情况,他们很少机会有在部队中真正使用轻武器参加训练和演习的经验,更不要说在实战中使用轻武器了。而且,由于我国国情与美国的不同,轻武器研究人员除了上班上班时间,平时也不可能接触到轻武器——但对于轻武器设计者来说,一种融入到血液中的“文化”或实践体验可能是设计出杰出作品所必需的。
因此,我国的轻武器发展就更加需要倾听实际使用轻武器进行作战训练的广大官兵们的意见。好的合理的建议就应该吸取、采纳,有不足之处就应该及时改进、改正。QTS11式单兵综合作战系统的成功事例能作为一个典型,并在今后我国轻武器型号的研制中得到遵循与推广。只有这样,我国新一代轻武器发展才能够尽快赶上国外先进水平。
(“讲武谈兵”是由知名军刊资深编辑黄国志为澎湃防务开设的个人专栏,以客观严谨的态度,辅以活泼精炼的语言,力图“破除防务迷雾”,为读者更好地认识我国与国外在装备技术上的差距提供参考和借鉴。每周一或二倾情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