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国武器发展进程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的工业产值在世界上仅仅位居第26位,国内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制造。当时发达国家的军队已确定进入了机械化时代,当1950年美国军队人均已是20马力(平均3个人一辆机动车)、苏军人均5马力(平均10个人一辆机动车)时,中国军队人均却仅仅为0.2马力,550万只有一万辆战争时期缴获来的汽车(平均500人一辆机动车)。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工业化基础的国家就是一个“软体动物”。为此,发出了一系列号召,要求建设一支掌握最先进的技术的、强大的国防军。解放初期,鉴于当时国内工业基础过于薄弱,以全面引进前苏联先进的技术的方式建立独立自主的国防工业体系。新中国刚建立起的军工企业在前苏联专家帮助指导下,用前苏联提供的设备仿制生产出56式枪械、歼-5战斗机、带“5”字头的各种火炮、59式坦克等主要装备,这些都达到或接近了当时的世界领先水平。1957年夏天,中央利用赫鲁晓夫因内部矛盾有求于表态支持的机会,得到前苏联提供的核技术援助,开始了“两弹”(导弹、核弹)事业的起步。中苏发生争吵后,赫鲁晓夫于1959年停供样品,于1960年撤退专家,至1962年停供米格-21战斗机技术资料,此后中国的国防工业完全在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发展。1964年中国的和地对地导弹试验成功,成为新中国国防建设初期取得的最为辉煌的成就。
随后的1966至1976年十年中,中国的常规武器研制进入了一个漫长的消化前苏联技术的时期,虽有部分自主创新,却因原有技术基础薄弱而未能实现突破。“”的动乱又造成许多科研、生产单位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国防建设和整个工业建设都在全球范围内错过了国际列车。然而,即使在动乱期间,国防科研人员坚守岗位,也取得了例如氢弹与人造卫星等成功。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历史由此进入改革开放征程,国防建设也迈入了一个全新阶段。通过拨乱反正,全军部队和国防科研部门确立了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正确发展趋势,清算了“左”的错误,我国的军队和国防科研、军工部门通过面向世界,走出国门,开阔了眼界,也迎来了技术上的全面创新发展。
随后,中国通过军队整编、引进先进的技术、加强科研投入、打开军售市场等方式,打破了中国军队装备长年徘徊的现状,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到1985年,中国全军总数已经压缩到了320万人;新式100毫米反坦克炮、105毫米无坐力炮、82毫米无坐力炮以及新式152毫米加农炮、273毫米火箭炮和新82毫米迫击炮等相继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使的压制火炮进入全面更新的阶段,提高了炮兵装备的现代化水平;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如引进西方航电技术对歼-7战斗机做改造,并将新式武器作为外销商品推向国际军贸市场,向十几个国家出口,这不仅解决了军工企业的经费来源困难,又为下一步的武器研制提供了重要资金。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中国军队将信息化作为军队建设方向,装备信息化也被列为武器发展的重中之重。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的实践证明,现代信息电子技术已改变了战争的样式,“硅片较量”比“钢铁拼搏”更重要。由于国家863高科技发展计划的实行,整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又为向军品研制转化创造了重要的前提,国内电子、信息工业的发展,也使国防科研和军工生产迈上一个台阶。
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阅兵,向世人初步展示了中国军队新一代武器的面貌,如新型坦克、装甲车和各类导弹都大批亮相,这些作战平台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已大幅缩小。与此同时,中国各军工企业也都按行业组成各集团公司,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方式推动武器的研制,大大促进了主战装备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由于国内科学技术水平得到跃升和国防投入增加,军工科研终于得到了解放以来从未有过的良好物质保障,武器研制有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如果将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算作中国武器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进入新世纪后可谓进入了第二个黄金期。相比之下,第一个黄金期中国军队武器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还是全面模仿前苏联,第二个黄金期的发展特点却是自主研发,对外购买少量武器只是作为补充,这才有了赶上世界领先水平的希望。
目前,中国每年都有一些重大的军工科研突破,弥补了过去基础研究的众多弱项,在航空、航天、船舶、兵器、军用电子、工程物理等高技术领域还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成果。60多年,神州大地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民军队的面貌也由“小米加步枪”走到了今天的机械化加信息化。不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军工体系及作为其整体支撑的国家工业能力还存在着规模虽大、科技含量却不高的局限,要达到赶超的目标还需要走漫长的征程。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身上寄托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防建设在你们的手中会取得更多更辉煌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