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资动态

加快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发布时间: 2024-04-10     信息来源: 国资动态

  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中央、国家主席、主席习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为把人民军队建设变成全球一流军队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不断书写强军兴军更为辉煌的篇章。

  习主席指出:“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习主席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主体地位,科学阐明了新时代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大意义。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这既是历史的结论,也是时代的昭示。我们肯定要站在政治和战略高度统一思想行动,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奋力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向前进。

  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内在要求。“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国防实力要同国家实力相匹配,经济社会发展到哪一步,国防建设就要推进到哪一步。历史一再表明,军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格外的重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维护了国家的独立、自主、安全、尊严。安不可以忘危,治不可以忘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就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一系列战略谋划和部署,引领全军开创了强军事业新局面。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征程上,必须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加快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的紧迫需要。习主席指出:“人民军队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是保卫红色江山、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柱石,也是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这既是对人民军队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我军地位作用的准确界定。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国际格局产生深刻影响,我国安全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避免会面对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迫切地需要以更优策略、更快速度、更高质量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为巩固中国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战略支撑,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提供战略支撑,为维护我国海外利益提供战略支撑,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切实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战争形态向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战争加速演进,各主要国家加紧推进军事转型、重塑军事力量体系,这将对国际政治军事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不断缩小我军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相比存在的差距、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存在的差距。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党逐步形成了从2027年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再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战略安排,擘画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的宏伟蓝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军必须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

  习主席“七一”重要讲话把“坚持党指挥枪、建设自己的人民军队”作为“颠扑不破的真理”着重强调,阐明了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军之本、强军之魂,揭示了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抓住了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关键,明确了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

  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坚持党指挥枪、建设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我们党历经百年奋斗对建军治军经验的升华凝结、对建军治军规律的深刻揭示。在党面临生死存亡之际,靠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性认识,实现了“工农始有兵”,确保人民军队永远忠诚于党和人民。在风雨如磐的漫长革命道路上,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军队边战斗边建设,愈战愈勇、越建越强,慢慢地发展成为一支强大军队,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能够建立不朽功勋,根本在于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在于把政治优势转化为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强大力量,在于以制度创造力赢得发展竞争力。

  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从始至终保持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战斗力的根本保证。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军队一路披荆斩棘,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牢记初心使命,永葆性质宗旨,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并坚持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实践证明,无论形势如何变化、现代化怎么样发展,在保持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这个根本优势上,绝不能有任何动摇和偏移。只有深刻理解把握坚持中国坚强领导这个根本,坚定不移在党的旗帜下铸牢军魂,保持我军永不变色、永不变质,才能把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确保人民军队始终是党和人民可完全信赖的英雄军队。

  走好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命脉所在。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军事领域的展开,是新时代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与时俱进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制定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指引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越是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越是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重要节点,越要守护好党指挥枪这个命根子,始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确保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习主席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郑重宣示:“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要求我军“以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我们要深入领会部署要求,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奋进强军新征程。

  进一步把学习贯彻习强军思想引向深入。我党我军的历史证明,越是处在国家和民族的重大关头、越是处在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越要发挥科学理论的引领作用,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军,进一步牢固确立习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把习强军思想全面贯彻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各领域全过程,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进一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推动我军建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相伴相生的历史进程。当前,我军建设高水平发展已经在路上,最需要的就是坚定战略定力,聚焦矛盾问题,全方面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强创新突破,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发展动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发挥科学技术创新对我军建设战略支撑作用。适应世界军事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军战略能力发展需求,坚持不懈把国防和军队改革向纵深推进。抓住战略管理这个重点,推进军事管理革命,提高军事系统运行效能和国防资源使用效益。加强战略谋划,创新思路举措,推动军事人员能力素质、结构布局、开发管理全面转型升级,加快壮大人才队伍。

  进一步深化练兵备战。“兵不闲习,不可以当敌。”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定要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在军事斗争实践中强化斗争精神、锤炼硬核能力,成为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制胜尖刀。始终牢记忘战必危、怠战必败,坚持以战领建,强化战建统筹,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形成战、建、备一体推进的良好局面。深入推动军事训练转型,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深化实战实训、联战联训、科技强训、依法治训。深入研究现代战争制胜机理,把握军事力量运用的特点和规律,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加快提高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坚决打败一切来犯之敌,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上一篇:深刻理解习强军思想的重大意义

下一篇:巴忠倓:强大的现代化国防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基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