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动员兵:59-2A主战坦克背后的故事(上)
作为位于洛阳的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子弟,笔者是在厂里一辆辆“东方红”拖拉机的轰鸣声中渐渐长大,岁月在那些重型履带碾过的印迹中丝丝流走,父辈们曾经奋斗的故事和建设的辉煌早已不在,只有厂门外高大而永远挺拔站立的毛主席雕像,似乎还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峥嵘岁月。在这个充满回忆的地方,厂里投资20 00余万元动工建设了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在博物馆中静静地停放着一辆涂有中国陆军标准迷彩的59式中型坦克,与一般59式坦克不同的是,这是一辆安装了105毫米线膛炮、车首推土铲、炮长微光观瞄镜、烟雾弹发射器和后屏蔽格栅的坦克,揭开了隐藏在第一拖拉机厂身后的坦克生产秘密。
拖拉机厂怎么和坦克联系起来的呢?这要从国家兵器动员生产说起,这是国防动员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说是在民用工业企业中组织军品生产的一种形式,也是兵器工业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和平时期进行军品生产的“练兵”,生产一部分缺门、短线的武器装备,战时则成为武器装备的重要来源之一。
根据《当代中国兵器工业》记载,1950年代中期,在编制“二五”计划时,国家计划委员会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开始研究探索动员民用工业生产军品的途径。1956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在18个工业经济部门建立了动员生产管理机构,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动员生产规划。1958年,部分省和工业部门先后组织少数企业进行军品动员生产试点,主要集中在轻武器和弹药的生产。1960年代后,根据备战紧急需要,我国先后开展了三次兵器动员生产。
第一次动员生产是在1962年,主要为了粉碎台湾军队企图进犯东南沿海地区的图谋,组织了一批动员生产线年后,为了支援越南抗美救国斗争,在工业基础较好的15个省市组建了43条生产线,生产高射机枪、高射炮、光学器材和火炸药等越南急需的军用物资。第三次动员生产是在1969年“珍宝岛事件”之后,为了作好抗击苏联可能发动的大规模武装进攻准备,在25个省(市、自治区)18个工业部门的3 000多个企业,组织起500多条动员生产线条,反坦克武器生产线条,此外还有坦克、舰炮、岸炮、反坦克炮弹、高射炮、高射机枪、防毒面具和防弹衣生产线等,新建的生产线多采取“一厂一角(件)、百厂成线”的大协作方式建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动员生产线月,国家计委、国务院国防工办、总参谋部和总后勤部联合召开了兵器动员生产线调整会议,尔后国家计委制定了《军品动员生产线调整方案》和《关于军品动员生产管理暂行规定》。从1980年开始,历时四年,调整后保留和储备生产能力的生产线条,撤销与合并的生产线条,移交兵器工业部门的生产线条。三十多年来,兵器动员生产线生产了大量武器装备,基本上满足了备战的需要,增强了民用企业生产能力,为扩大民品生产奠定了基础。担负兵器动员生产任务的各级管理部门和生产单位通过动员生产实践,也进一步增强了国防意识,探索出了一套“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经验。
一拖厂新建坦克生产线就是第三次动员大生产中的故事。拖拉机厂造坦克并不罕见,其典型标志就是苏联在“一五”时期建设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该厂属于平战结合的国有大型企业,曾为苏联集体农庄提供了大量拖拉机,战时具备生产坦克装甲车辆的能力,先后生产制造了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在大战期间为苏军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危急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逼近的德军。而一拖厂建厂原型的哈尔科夫拖拉机厂更是战后苏联重要的履带式装甲车辆生产基地(一拖厂建设初期很多设备是直接从哈尔科夫厂拆卸下来的老旧设备)。
“珍宝岛”事件后,国家计委组织了第三次民用工业动员生产。1970年4月11日,在国家计委主持下,五机部(兵器工业)和一机部(民用机械)等共同商定,以一拖厂和洛阳矿山机器厂为核心,组织大协作,动员生产中型坦克。根据国家生产布点规划,在一拖厂建设七〇四分厂(产品代号亦为704产品,即1970年4月的意思),主要承担坦克特殊工艺部分的加工制造和整车总装任务,包括甲板的下料、成型、热处理;车体的焊接、加工;变速箱、传动箱、扭力轴、侧减速器等总成零部件的加工、热处理、装配试验;整车的总装和试验。其余零部件由五省(河南、河北、湖北、陕西、甘肃)、一市(上海)的71个工厂共同协作。
1971年8月27日确定七〇四分厂厂址,同年11月12日破土动工。在进行建厂筹备的同时,为熟悉坦克生产工艺,一拖厂还组织开展技术练兵,于1970年5~9月期间,在相关单位配合下试制了WZ-121型坦克样车(即69式中型坦克)7辆,1970年10月至1972年5月研制“704产品”坦克样车4辆。1972年9月,一机部召开产品动员生产会议,正式确定生产WZ-120型坦克。此后,按照定型产品修改设计进行了厂房建造,安装设备,设计制造非标准设备和工艺装备等。1974年12月31日试制出第一辆WZ-120型中型坦克,1976年粉碎“”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厂建设进度加快。1977年到1981年先后结束了基建尾工和设备安装,进行了调整、试制、产品试验和工艺验证。1977年10月、1979年8月至1980年1月,按照试车大纲,在东北、华北等地先后对七〇四分厂试制的WZ-120型坦克样车进行了1 000千米和6 000千米试车。1983年1~8月,又对1982年批量生产的产品进行了3000千米试车,证明产品质量好,性能可靠。1983年2月,转产鉴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转产鉴定会议,4月18日,机械工业部和有关单位正式批准转入批量生产。
一拖厂七〇四分厂的59式坦克生产线到底生产到什么时候,只是听厂里老工人说到了1980年代末期坦克就不再生产了,总共生产多少不得而知,但有部分通过相关军贸公司出口国外。再然后,随着国防政策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建成的坦克组装车间陷入了僵局,只好从新组合搞工程机械。但从农耕博物馆中这辆59-2A坦克身上,至少证明了在1980年代后期该厂仍然保留有坦克生产能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