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资动态

邓稼先为国防事业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28年

发布时间: 2023-11-26     信息来源: 国资动态

  1958年8月的一天,当时的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对一个34岁的年轻人说了这么一句话,中国也要放一个大炮仗,要调你去参加这项工作,这句话一说出来,这个年轻人就开始了长达28年的隐姓埋名的岁月。同时这个人和中国的第一颗和中国整个从无到有的核工业的诞生和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个大炮仗指的就是。而这个年轻人自从接到钱三强交给他的任务,很快就从亲属和朋友视线中消失了,连他的妻子也不知道他在哪儿,每天都在做什么。直到1986年6月的一天,他的名字突然同时出现在全国各大媒体的报道中,一个埋藏了28年的秘密,浮出水面。

  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人,邓稼先,1924年生,汉族,安徽省怀宁县人,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中国第一颗和氢弹的主要理论设计负责人。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奠基人和领导人之一,第一颗爆炸,第一个氢弹爆炸从、氢弹的试验成功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等,邓稼先做都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国一共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邓稼先参加过32次,其中有15处都是由他亲自现场指挥。28年的默默无闻换来了中国在世界上响当当的核大国地位。而这一声声巨响,后面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艰辛。所有这些有一个人很清楚却又不明白-杨振宁,美籍华人,汉族,安徽省肥西县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他和邓稼先是挚友,而且还是我们一般说的发小。小时候两人在北京一块儿上中学的时候情同手足,后来也先后都到了美国留学,学习物理,两个人成绩都非常的优异。毕业后,邓稼先随即就回到了中国。

  1957年杨振宁在瑞典获得诺贝尔奖时,正在享受着世界顶级的荣耀。可他哪里知道,一年以后邓稼先开始在中国西北的大漠深处风餐露宿,用最原始的办法探索的奥秘。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国访问。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和20年杳无音讯的挚友邓稼见了面,这样一个时间段杨振宁并不知道中国第一颗的理论设计负责人,正是他深厚的发小邓稼先。

  第一个在杨振宁返程上飞机的时候,他问了邓稼先这么一句话。听说中国的氢弹研制由美国人参与是这样的吗?邓稼先听了笑了笑,不置可否,只是说了一句,你先回去,我回头再告诉你。周恩来得知这个情况后,他告诉邓稼先,告诉他真实情况。随后,邓稼先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关于你昨天问我的那件事,现在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中国的和氢弹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没有一点外国人参加。杨振宁心里很清楚,自主研制这四个字的分量,实在没法想象没有外国人的帮助。年轻的新中国需要付出多大的艰辛,才能够让中国氢弹的巨响震撼全球。而且他根本不清楚自己的老同学就是负责这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1958年8月的一天,邓稼先从钱三强的办公室出来以后回到家里,就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了。所以当时的情景多年以后,他妻子许鹿希是这样回忆的:那是1958年的8月份那天晚上,他回来比较晚,他说他要调动工作的了,我问他调哪去,他说不能说,做什么工作,他也说不能说,我说你给我一个信箱地址,我们通信,他说可能也不太行,他突然就非常严肃的说:他说做好了这件事情,我的一生过的就很有价值,就算是死都值了,是什么让邓稼先如此的义无反顾,甚至连死都不怕了。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邓稼先的童年和求学时代走过的路,可能就不难理解了。安徽省怀宁县铁砚山房,是邓稼先出生的地方,他父亲邓以蛰是我国现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对怀念的铁砚山房,邓稼先其实一点印象都没有,他出生才8个月就被报到北京了,因为那时候父亲已经学成归国,在北大当教授了。学贯中西的父亲,让子女们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读四书五经,同时也要读读世界名著,学习英文、数学等。虽然父亲对孩子们的学习要求很严格,但并不以孔孟的严厉规矩来束缚孩子的天性。中学时代的邓稼先已不再是个顽童了,他变得越发喜爱数学和物理。

  在崇德中学时,又得到了比他高两届的杨振宁的帮助,学习突飞猛进,这样一个时间段邓稼先的思想慢慢的开始走向成熟,就在他的人生观开始成形的时候,平静的学习生活,被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1937年7月29号,北平沦陷。日军每攻占我国一座城市之后,都要强迫市民,庆祝他们所谓的胜利,占领北平的日军也玩这一套东西,邓稼先实在没办法忍受心中的屈辱。当众把一面日本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踩了几脚。这件事发生以后,他父亲的一个好朋友劝他说:此事早晚会被人告发,你还是让孩子尽早的离开北平吧。无奈之下,邓以蛰让邓稼先的大姐带着他南下昆明,那里有众多的老朋友。临走时,父亲对他说: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学文科,科学对国家有用。其实邓以蛰并不是什么科学救国论者。他只是凭自己的经验寄希望于邓稼先。这句话在邓稼先的脑海里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而他在和弟弟告别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毛弟我现在只有仇恨,没有眼泪。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表明,邓稼先这时候已经成了一个爱国主义者,而这也是他一生的选择。

  当年去昆明的路,可不像今天这么好走,而且因为有战事,所以还得绕着走。1940年春夏之交,姐弟俩从北平动身了。他们先是跟着两个教授的夫人和孩子一起坐船南下,到了上海,稍事停留之后继续坐上南下。到了当时英国人统治下的香港,他们在香港停留了4天。这几天里。邓稼先见识了许多新鲜的东西。比如说双层的公共汽车,高楼大厦,豪华邮轮等等等等。数天后,他们的船开到了越南的海防,从海防上岸后上车到达河内,再从河内经过老街进入中国境内。最后于1940年的盛夏抵达昆明。到了昆明后,大姐很快把邓稼先送到了在四川江津国立九中任校长的四叔那里插班读高三四年7月,邓稼先在国立九中毕业。

  高中毕业后,邓稼先从江阴到了重庆去考大学。有一天走在江边的山路上,正好日机来轰炸,一颗颗炸弹落在民房上,浓烟滚滚,邓稼先只好和路上的人一样,眼看着敌机肆虐,他终于明白了。一个备受欺凌的落后国家,即便是在大后方,也绝对不可能有线年秋天,邓稼先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西南联大是原来的北京、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在南迁后合起来的一所学校,是当时的最高学府。而在物理系更是汇集了众多的知名专家和教授。西南联大被后人誉为战火中的教育奇迹。从1938年5月4号开始上课,到1946年5月4号停课整整8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风,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除了四处透风简易的学生宿舍外,点的是煤油灯,经常吃不饱。图书馆是用汽油桶和木箱搭建起来的。就是扛鼎大多是铁皮。做西南联大的名师严教,让好学的邓稼先如鱼得水,在各个科目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6年夏天,邓稼先受聘北大物理系助教,回到了阔别6年的北平。在北大当助教期间。认识了两个和他的一生有重大关系的学生。是他日后默默支持他的妻子许鹿希,他在北大医学院读书班上的物理实验课,恰好是邓稼先教的。而另一类是当时在物理系读书的余敏。20年后,邓稼先与他合作为氢弹的理论设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北大任开始接触到的文章。慢慢地坚信,中国必将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动力。一面当助教一面激励准备留学美国的考试。并在1947年顺利地通过了考试。1948年秋天,邓稼先从上海起航,向大洋彼岸市区。临行前,他一个好朋友对他这样说,中国天快要亮了,让他留在祖国。他听了笑了笑,说了这样一句话。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我学成后一定回来。当时邓稼先在美国的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而杨振宁早在1945年去了美国,1948年就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时候正留在美国做博士后。在西南联大打下的坚实基础。在美国学习的时候就显露出来了。邓稼先不仅各门功课优异,拿到了奖学金,而且第二外语他一直都没上过课,居然还顺利通过了考试。这样他就可以集中精力和时间钻研物理学。三年的博士课程。仅仅用了一年零11个月,便读完了学分,并完成博士论文,顺利通过了博士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1950年8月29号,邓稼先收拾行李回国,也就是说。他拿到博士学位证书后,仅仅几天就实现了。他两年前离开中国时说的诺言。我学成,一定回来,1950年10月回到祖国的邓稼先很快就被安排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这一干就是8年,直到1958年8月前,三强交给了他新的任务,这八年的时光是中国刚刚摆脱了百年欺凌,建设新中国的黄金时期,也是邓稼先一场最轻松幸福的时光。旧社会横行霸道的洋人兵器恶霸不见了,街道上干净整洁,秩序井然。迸发出来的满腔热情,这一切都感染着。让他体验到一种从来就没过的民族自豪感。一种从少年时代就渴望的民族尊严。这8年里,中国的原子核理论研究还是空白。邓稼先和同事们先后发表了许多论文。1953年,邓稼先和许鹿希女士结婚了,第二年,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儿,后来就有了个小子,1956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

  有一天,钱三强的办公室出来以后,邓稼先心里明白,从此以后他必须隐姓埋名。不能发表学术论文,不能出国,不能随便与人交往,不能说自己在哪里,更不能说自己在干什么。上不能告诉父母,下不能告诉妻儿。所以这样一个依然保持着儿时天津的人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有种被束缚的感觉。新中国需要与壮国威。他非常清楚有幸,能够加入到这个工作序列里边,也让他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所以他回到家对妻子说,做这件事,他死而无憾。1958年8月,邓稼先调入二机部九院任理论部主任。

  当时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正在日内瓦谈判。关于禁止试验核武器的协定外。中断向中国提供援助站的有关技术资料等协议项目。粗旷的这种背信弃义的做法,给中国的研制工作造成了更大困难。其实邓稼先他们早就不对苏联抱有幻想了。苏联专家刚刚来的时候,曾经开出了一个长长的书单。单子上的书可以足足装满一卡车。邓稼先看了,当场就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么多东西念完,恐怕头发白了,也造不出来。所以依靠外援是靠不住的。那么。邓稼先肩上的担子到底有多重呢?自主研制,说起来容易,谁也没见过,摆在面前的就是一片空白。从哪里入手,这是邓稼先首先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1961年,经过整整三年的计算,邓稼先带领的研究人员终于敲开了设计的大门。的蓝图已经基本成型。而这个蓝图完全是中国人自己摸索出来的一个。1964年10月16号。中国的第一颗,按照邓稼先他们的设计在沙漠腹地胜利炸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早在一年前,邓稼先率领原班人马慢慢的开始了氢弹的理论设计。简单的说,是利用核裂变过程获得能量。而氢弹是利用核聚变的原理获得能量,两者刚好相反。就好像一个是要打碎,一个是要和。但是氢弹的聚变反应,这是由原子的裂变时产生的高温来点燃。这就是怎么回事要造氢弹,就必须先有。

  1965年年底,邓稼先和渔民共同拿出了一个氢弹理论设计的具体方案。1966年,经过两次热河试验证明这个方案是正确的。1967年6月17号,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我们的角度来看一下氢弹爆炸是个啥样子。氢弹的研制中国花了两年多时间,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的角度来看一组对比数字。从爆炸到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4个月时间,苏联用了4年四年,英国用了4年七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时间,中国用了两年8个月时间。

  1986年6月。隐姓埋名28年的邓稼先的名字,同时出现在全国各大报纸上。1986年7月29号,新中国一代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与世长辞。临终时刻,邓稼先叮嘱身边的人说:不要让别人,把我们拉得太远。

上一篇:感动我国十大人物其间6位都是武士他们的故事令人泪目

下一篇:【国防有我 文明实践】传承赤色基因寻找赤色故事(六) 抗美援朝英豪—黄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