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八桂最美国防人”的故事
他们中,有的人用真情,改变了红瑶同胞“女不读书”的前史;有的夫妻携手,传递看护边防哨卡的“接力棒”;有的人尽头芳华,39年静静看护战友石碑……近来,广西发布了首届“八桂最美国防人”先进事迹。走进他们的国际,倾听他们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初,入伍不久的何方礼跟从部队到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展开“进瑶寨学雷锋”活动。他得知那里的红瑶大众受“女不读书”旧观念捆绑,代代不让女孩子上学,心里很不是味道,便开端为扶贫助学四处奔走。
深山路远,高低崎岖。何方礼挨村挨寨造访,一家一户发动,田间地头劝说。他从其时仅21元的补贴里,挤出一份赞助红瑶女童上学。他的带动和影响,引起外界对红瑶女童失学问题的重视,完毕了红瑶女孩不读书的前史。受助红瑶女孩中,走出了女教师、女村干部、女员……
当年的受助女童凤桂鲜,现已是融水民族小学的一名教师。她说:“没有武警部队和何叔叔的协助,咱们这一代红瑶女孩,恐怕今日还困在大山里。”
20多年来,何方礼赞助过的红瑶女童悉数走出大山。但何方礼为给山区贫穷家庭的孩子供给更好的学习条件,为了让贫穷大众提前脱贫致富奔小康,一向在奔走着。受何方礼的感染,走出大山的学生们也纷繁以不同的方法,传递着这份爱的种子。
苍茫林海中,巍巍群山间,有一个特其他哨卡——桂林联勤保证中心某库房“夫妻哨卡”。23年来,共有9对夫妻在这里担任特其他边防执勤使命。
前期的“夫妻哨卡”,水电路“三不通”,运送物资靠肩扛马驮,喝水须到山下河沟去挑,照明靠煤油灯,岗兵夫妻们就这样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近年来,在各界的关心下,现在的哨卡已通路通水通电。
现任哨长王言鑫,在妻子隋爱娜陪同下,已在深山哨卡日子5年,儿子刚来时仍是嗷嗷待哺的婴儿,现已是满山奔驰的6岁孩提。每天,老公进山巡查执勤,妻子留守家里操持家务,迟早步行两个多小时接送孩子上学。
“已然嫁给了他,就要嫁给他的作业;已然爱上了他,就要爱上他据守的哨卡。”这是“夫妻哨卡”的军嫂们传下来的“爱的告诫”。她们从城里来到深山,由女孩子变成“女汉子”,用软弱的膀子撑起这个特其他“家”。
由于一句许诺,王启荣在百色市那坡县勇士陵寝守了整整39年。现在垂暮体衰腿脚不便了,他仍然每天来陵寝逛逛,和战友们说说话,弯下腰身擦洗石碑。他说:“这么些年过来,我仍然舍不得我的战友。假如一天不来,心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王启荣是一名历经烽火的老兵,1980年因伤退役。退役后,怀着对战友的留恋与许诺,王启荣自动请缨,担负起看护勇士陵寝的职责。
勇士陵寝中,952座勇士墓,从旧日杂草丛生到现在洁净整齐,王启荣一手筹办筑路、除草、铺砖、栽花种树,为战友竖起了一座座石碑。1986年,王启荣曾被调到南宁作业,可他一向放不下战友,两年后又回到那坡县勇士陵寝守陵,一干又是32年。
逢年过节,王启荣都会为战友仔细擦洗石碑,点上一炷香,倒下一杯酒,和战友“聊”上一瞬间……他发现有的勇士石碑常年无人祭扫,便想方设法寻觅勇士亲属,至今已协助9名勇士找到了亲人。
江西籍勇士谢国桥,只要名字被刻在石碑上,其他材料信息早已丢掉。其母亲冯月娥一向不知道儿子葬在哪里,只好在老家为儿子立下衣冠冢寄予哀思。在王启荣的多方协助和各界爱心接力下,这位83岁高龄的老母亲从江西一路曲折赶来,在耄耋之年总算找到了儿子的安葬之处。